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张天翼童话《大林和小林》中“兄弟模式”探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张天翼笔下“兄弟模式”的溯源及分类 | 第12-24页 |
第一节 神话原型的一种叙述模式 | 第13-15页 |
一、关于神话原型 | 第13-14页 |
二、“兄弟模式”的神话源头 | 第14-15页 |
第二节“兄弟模式”的基本形态及变体 | 第15-21页 |
一、“加害型”兄弟模式 | 第15-18页 |
二、“互助型”兄弟模式 | 第18-20页 |
三、“陌路型”兄弟模式 | 第20-21页 |
第三节 社会语境下“兄弟模式”的文化内涵 | 第21-24页 |
一、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 | 第22页 |
二、民族宗教信仰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张天翼笔下“兄弟模式”对传统的继承 | 第24-33页 |
第一节“扁平人物”的形象设置 | 第24-29页 |
一、“善”的儿童形象:小林 | 第25-27页 |
二、“恶”的儿童形象:大林 | 第27-29页 |
第二节 对照性的叙事框架 | 第29-31页 |
一、人物性格、行为、命运的对照 | 第30页 |
二、故事情节的对照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惩恶扬善的价值取向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张天翼笔下“兄弟模式”的创新 | 第33-45页 |
第一节 游戏性的幻想世界 | 第33-36页 |
一、情节的游戏性 | 第34-35页 |
二、语言的游戏性 | 第35-36页 |
第二节“陌生化”的艺术手法 | 第36-40页 |
一、讽刺 | 第37-39页 |
二、怪诞 | 第39-40页 |
第三节 载道思想的全新演绎 | 第40-45页 |
一、影射黑暗现实 | 第41-42页 |
二、唤醒抗争意识 | 第42-45页 |
第四章 张天翼笔下“兄弟模式”的不足 | 第45-52页 |
第一节 图解政治意识形态 | 第45-48页 |
第二节“优美”的缺失 | 第48-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