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2.1 群际威胁 | 第11-17页 |
2.1.1 群际威胁简述及分类 | 第11-12页 |
2.1.2 影响群际威胁的因素 | 第12-14页 |
2.1.3 群际威胁的消极后果 | 第14-16页 |
2.1.4 减少群际威胁消极影响的策略 | 第16-17页 |
2.2 群际接触类型 | 第17-19页 |
2.2.1 直接群际接触(actual contact) | 第17-18页 |
2.2.2 扩展群际接触(extend contact) | 第18页 |
2.2.3 替代群际接触(replace contact) | 第18页 |
2.2.4 想象群际接触(imagined contact) | 第18-19页 |
2.3 想象群际接触 | 第19-21页 |
2.3.1 想象接触理论及研究范式 | 第19页 |
2.3.2 影响想象接触的因素 | 第19-20页 |
2.3.3 想象接触的影响 | 第20-21页 |
2.4 自我表露 | 第21-24页 |
2.4.1 自我表露的定义 | 第21页 |
2.4.2 自我表露的作用 | 第21-22页 |
2.4.3 自我表露的测量 | 第22-24页 |
3 问题的提出 | 第24-28页 |
3.1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24-25页 |
3.1.1 想象接触能否显著减少不同类型群际威胁 | 第24页 |
3.1.2 想象接触能否减少以弱势群体为内群体的成员所感受到的群际威胁 | 第24-25页 |
3.1.3 自我表露能否作为想象接触减少群际威胁的中介机制 | 第25页 |
3.2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3.2.1 理论意义 | 第25-26页 |
3.2.2 实践意义 | 第26页 |
3.3 研究构想 | 第26-28页 |
4 实验一想象接触对现实威胁感的影响 | 第28-35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2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4.2.1 被试 | 第28页 |
4.2.2 实验设计 | 第28页 |
4.2.3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4.2.4 实验程序 | 第29-30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30-33页 |
4.3.1 描述统计 | 第30页 |
4.3.2 群际威胁感的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4.3.3 自我表露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31-33页 |
4.4 讨论 | 第33-35页 |
5 实验二想象接触对文化威胁感的影响 | 第35-41页 |
5.1 实验目的 | 第35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5.2.1 被试 | 第35页 |
5.2.2 实验设计 | 第35页 |
5.2.3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5.2.4 实验程序 | 第36-37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37-40页 |
5.3.1 描述统计 | 第37页 |
5.3.2 文化威胁感的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5.3.3 自我表露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38-40页 |
5.4 讨论 | 第40-41页 |
6 实验三想象接触对认同威胁感的影响 | 第41-47页 |
6.1 实验目的 | 第41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6.2.1 被试 | 第41页 |
6.2.2 实验设计 | 第41页 |
6.2.3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6.2.4 实验程序 | 第42-43页 |
6.3 实验结果 | 第43-46页 |
6.3.1 描述统计 | 第43页 |
6.3.2 认同威胁感的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6.3.3 自我表露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44-46页 |
6.4 讨论 | 第46-47页 |
7 总讨论 | 第47-53页 |
7.1 想象接触减少不同类型群际威胁感 | 第47-48页 |
7.2 自我表露的中介作用 | 第48-49页 |
7.3 本研究的实际应用 | 第49-50页 |
7.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50-51页 |
7.5 本研究的不足 | 第51页 |
7.6 未来研究展望 | 第51-53页 |
8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附录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