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系统论文

穿戴式多生理参数健康监测系统的研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8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第16-17页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页
        1.3.2 本文主要结构安排第16-17页
    1.4 本章小结第17-18页
第2章 可穿戴多生理参数监测系统的整体设计第18-37页
    2.1 生理信号分析第18-22页
        2.1.1 心电信号第18-19页
        2.1.2 人体血压第19页
        2.1.3 呼吸信号第19-20页
        2.1.4 脉搏波信号第20-21页
        2.1.5 血氧饱和度第21页
        2.1.6 人体温度第21-22页
    2.2 生理信号测测量原理第22-29页
        2.2.1 心电信号测量原理第22页
        2.2.2 阻抗式呼吸测量原理第22-23页
        2.2.3 血氧饱和度测量原理第23-29页
    2.3 可穿戴系统整体设计第29-36页
        2.3.1 可穿戴设计第29-35页
        2.3.2 可穿戴系统组成和各部分功能第35-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生理信号传感系统电路的实现第37-50页
    3.1 心电信号采集电路设计第37-38页
        3.1.1 心电信号的特点第37-38页
        3.1.2 心电信号调理电路第38页
    3.2 阻抗式呼吸检测电路设计第38-42页
        3.2.1 呼吸信号的特点第38-39页
        3.2.2 阻抗式呼吸检测电路第39-41页
        3.2.3 离散傅里叶变换算法第41-42页
    3.3 血氧饱和度测量电路设计第42-43页
        3.3.1 血氧饱和度检测电路第42-43页
    3.4 测量终端整体设计第43-49页
        3.4.1 红外式人体温度检测电路第44-45页
        3.4.2 人体运动状态检测电路第45-46页
        3.4.3 电源管理电路第46-47页
        3.4.4 STM32F411微处理器第47-48页
        3.4.5 人体生理数据存储电路第48-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4章 生理信号处理第50-70页
    4.1 生理信号的消噪处理第50-51页
    4.2 心电数据的处理第51-54页
        4.2.1 心电信号基线漂移第51-53页
        4.2.2 心率值的计算第53-54页
    4.3 呼吸信号的处理第54-57页
        4.3.1 呼吸信号的去噪第54-55页
        4.3.2 呼吸率的计算第55-57页
    4.4 脉搏波信号处理第57-58页
        4.4.1 脉搏波数据的消噪处理第57页
        4.4.2 脉率的计算第57-58页
        4.4.3 脉搏波数据交直流分量的提取第58页
    4.5 基于脉搏波传导时间的无袖带血压算法第58-63页
        4.5.1 动脉收缩压拟合算法第58-61页
        4.5.2 动脉舒张压的拟合算法第61-63页
    4.6 运动状态数据的处理第63-67页
    4.7 数据的存储与发送第67-69页
        4.7.1 数据存储第67-69页
        4.7.2 数据发送第69页
    4.8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5章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第70-80页
    5.1 心电信号测量试验第71-73页
        5.1.1 心电波形测量试验第71-72页
        5.1.2 心率检测试验第72-73页
    5.2 呼吸信号检测测试第73-75页
        5.2.1 阻抗式呼吸检测方法有效性验证试验第73-74页
        5.2.2 呼吸波形记录试验第74页
        5.2.3 呼吸率检测试验第74-75页
    5.3 脉搏血氧信号检测测试第75-77页
    5.4 血压测量试验第77页
    5.5 人体体温检测测试第77-78页
    5.6 人体运动状态检测测试第78-79页
    5.7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6章 总结及展望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第84-85页
后记和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生态服务功能的村镇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方法及应用--以珠海斗门镇为例
下一篇:治理视角下的大学与政府关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