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2页 |
1.1 中子星 | 第7-9页 |
1.1.1 中子星的发现 | 第7页 |
1.1.2 中子星的形成 | 第7-9页 |
1.2 核物质状态方程 | 第9-11页 |
1.2.1 相对论平均场模型 | 第9-10页 |
1.2.2 Gibbs构建 | 第10页 |
1.2.3 MIT夸克袋模型 | 第10-11页 |
1.3 两倍太阳质量的中子星的发现及所带来的问题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形式体系 | 第12-16页 |
2.1 强子相 | 第12-13页 |
2.2 强子—夸克相变(Gibbs构建) | 第13-14页 |
2.3 夸克相 | 第14-1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16-38页 |
3.1 Gibbs构建 | 第16-18页 |
3.2 核物质相变对于中子星物质状态方程的影响 | 第18-21页 |
3.3 核物质相变对于中子星性质的影响 | 第21-23页 |
3.4 微扰QCD修正的MIT夸克袋模型对于中子星性质的影响 | 第23-28页 |
3.5 U玻色子对于含有夸克物质的中子星性质的影响 | 第28-31页 |
3.6 相同的袋参数下,U玻色子对于中子星性质的影响 | 第31-32页 |
3.7 超子的存在对于中子星性质的影响 | 第32-33页 |
3.8 考虑微扰QCD的修正后对含有超子物质的中子星性质的影响 | 第33-37页 |
3.9 U玻色子对于含有超子和夸克物质的中子星性质的影响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