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一) 国外学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3-14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四、论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基础 | 第15-22页 |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一) 资源 | 第15页 |
(二) 资源型城市 | 第15-16页 |
(三) 资源枯竭型城市 | 第16页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一) 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 第16-17页 |
(二) 比较优势及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 第17-18页 |
(三) 有关政府职能的理论 | 第18-20页 |
三、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发挥政府职能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一) 城市转型具有复杂性 | 第20页 |
(二) 资源型产业转型中存在市场失灵 | 第20页 |
(三) 城市转型会产生大量的转型成本 | 第20-21页 |
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政府职能的体现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淮北市转型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的实践探析 | 第22-33页 |
一、淮北市推进城市转型发展的背景 | 第22-25页 |
(一)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 第22-23页 |
(二) 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23-24页 |
(三) 民生问题突出 | 第24页 |
(四)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 第24-25页 |
二、淮北市转型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的履行 | 第25-33页 |
(一) 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提升产业转型能力 | 第25-27页 |
(二) 强化平台建设,拓宽产业转型路径 | 第27-28页 |
(三) 改善社会民生,建设幸福淮北 | 第28-29页 |
(四) 强化环境综合治理,打造山水生态城市 | 第29-33页 |
第四章 淮北市推进城市转型的成效及制约因素 | 第33-39页 |
一、淮北市推进城市转型的成效 | 第33-36页 |
(一)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第33-34页 |
(二) 民生持续改善 | 第34-35页 |
(三) 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 | 第35-36页 |
二、淮北市推进城市转型过程中仍存在的制约因素 | 第36-39页 |
(一) 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 第36-37页 |
(二) 失地农民安置困难重重,地方财政难以维系 | 第37页 |
(三) 以交通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薄弱 | 第37-38页 |
(四) 教育资源欠缺,人才结构不合理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淮北市转型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的完善 | 第39-48页 |
一、国内外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经验借鉴 | 第39-43页 |
(一) 日本九州 | 第39-40页 |
(二) 德国鲁尔 | 第40-41页 |
(三) 辽宁阜新 | 第41-42页 |
(四) 山西大同 | 第42-43页 |
二、淮北市转型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的完善 | 第43-48页 |
(一) 建立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调整相关财税政策 | 第43页 |
(二) 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 第43-45页 |
(三) 积极推进招商引资,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 第45页 |
(四)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 第45-46页 |
(五) 加快城市交通建设,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 第46页 |
(六)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