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孟子“爱”思想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0页 |
第二章 孔子“爱”的思想内容 | 第10-21页 |
第一节 孔子“爱”的思想概述 | 第10-12页 |
第二节 “泛爱众”之爱 | 第12-18页 |
一、家庭之爱中的孝悌之爱 | 第12-14页 |
二、朋友、师生之爱 | 第14-16页 |
三、朴素的爱民思想 | 第16-17页 |
四、对物的爱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由我及他,由近到远的差等之爱 | 第18-19页 |
第四节 从始至终的真理之爱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孟子“爱”的思想内容 | 第21-31页 |
第一节 “亲亲”之爱可以平天下 | 第21-23页 |
第二节 “仁政”而“爱民” | 第23-26页 |
第三节 “爱物”的人与自然之爱 | 第26-28页 |
第四节 “不忍人之心”之爱 | 第28-31页 |
第四章 孟子对孔子“爱”的继承与发展 | 第31-39页 |
第一节 孟子对孔子“爱”的继承 | 第31-35页 |
一、孟子的选择 | 第31-33页 |
二、“爱”的内涵一致性 | 第33-34页 |
三、从推己及人到反身而诚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孟子对孔子“爱”的发展 | 第35-39页 |
一、更高一层次的“民为贵” | 第35-37页 |
二、爱民反战的和平思想 | 第37-38页 |
三、“爱”的对象的扩大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孔子与孟子“爱”之异 | 第39-44页 |
第一节 “爱”之重心、范围的差异 | 第39-40页 |
第二节 父子之“爱”的差异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师生之“爱”的差异 | 第41-43页 |
第四节 “泛爱众”与“恻隐之心”的差异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