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新型壳聚糖对O型口蹄疫病毒样颗粒免疫效果影响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18页
    1.1 口蹄疫病毒概述第12页
    1.2 病毒样颗粒概述第12-16页
        1.2.1 病毒样颗粒作为疫苗的优势第12-13页
        1.2.2 病毒样颗粒诱导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第13-14页
        1.2.3 VLPs在动物防疫中的应用第14-15页
        1.2.4 病毒样颗粒疫苗存在的问题第15-16页
    1.3 壳聚糖的应用第16-18页
第二章 O型口蹄疫病毒样颗粒的表达及体外组装第18-26页
    2.1 试验材料第18-20页
        2.1.1 菌种、表达载体及抗体第18页
        2.1.2 生物学试剂及主要试剂的配制第18-19页
        2.1.3 主要试验仪器与设备第19-20页
    2.2 试验方法第20-22页
        2.2.1 O型FMDV衣壳蛋白VP0、VP3、VP1的原核表达第20页
        2.2.2 目的蛋白的纯化第20页
        2.2.3 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第20-21页
        2.2.4 VLPs的体外组装第21页
        2.2.5 动态光散射试验(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第21-22页
        2.2.6 Bradford法测定O型口蹄疫VLPs蛋白含量第22页
    2.3 试验结果第22-24页
        2.3.1 目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第22-23页
        2.3.2 O型口蹄疫VLPs体外组装及鉴定第23-24页
        2.3.3 O型口蹄疫VLPs蛋白含量测定第24页
    2.4 讨论第24-26页
第三章 壳聚糖季铵盐凝乳胶微球对O型口蹄疫VLPs的豚鼠免疫影响第26-35页
    3.1 试验材料第26-28页
        3.1.1 蛋白和佐剂第26-27页
        3.1.2 病毒、细胞与试验动物第27页
        3.1.3 试剂及耗材第27页
        3.1.4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27-28页
    3.2 试验方法第28-30页
        3.2.1 疫苗的制备第28页
        3.2.2 试验动物免疫及分组第28页
        3.2.3 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豚鼠血清抗体水平第28-29页
        3.2.4 MTS法检测豚鼠T淋巴细胞增殖第29页
        3.2.5 O型FMDV乳鼠毒复壮第29-30页
        3.2.6 O型FMDV豚鼠毒GPID_(50)(50% Guinea pig infectious dose)测定第30页
        3.2.7 豚鼠攻毒试验及临床症状观察第30页
    3.3 试验结果第30-33页
        3.3.1 FMDV特异性抗体水平变化第30-31页
        3.3.2 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第31-32页
        3.3.3 O型FMDV O/BY/CHA/2010豚鼠毒价第32页
        3.3.4 豚鼠攻毒后临床症状观察第32-33页
        3.3.5 豚鼠攻毒保护试验第33页
    3.4 讨论第33-35页
第四章 壳聚糖季铵盐凝乳胶微球对O型口蹄疫VLPs的猪免疫影响第35-46页
    4.1 试验材料第35-36页
        4.1.1 疫苗、病毒与细胞第35页
        4.1.2 试验动物的筛选第35页
        4.1.3 主要生物学试剂及耗材第35-36页
        4.1.4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6页
    4.2 试验方法第36-41页
        4.2.1 试验动物的筛选与免疫第36页
        4.2.2 FMDV特异性抗体检测第36-38页
        4.2.3 FMDV中和抗体检测第38-39页
        4.2.4 猪免疫后相关细胞因子测定第39-40页
        4.2.5 猪攻毒试验及保护率检测第40-41页
    4.3 试验结果第41-44页
        4.3.1 FMDV特异性抗体水平第41页
        4.3.2 FMDV中和抗体水平第41-42页
        4.3.3 细胞因子的检测第42-44页
        4.3.4 猪攻毒后保护率第44页
    4.4 结论第44-46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3页
致谢第53-54页
作者简介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管束状腹板削弱型节点滞回性能研究
下一篇:箱形节点域工字形柱钢框架的抗震性能与节点域剪切变形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