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康源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工程优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滑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滑坡治理措施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结构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主要内容 | 第14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滑坡的地质特征和形成机理分析 | 第16-25页 |
2.1 滑坡形成的地质环境背景 | 第16-18页 |
2.1.1 气象水文 | 第16-17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2.1.3 地层岩性 | 第17页 |
2.1.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7-18页 |
2.1.5 区域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18页 |
2.1.6 人类工程活动 | 第18页 |
2.2 滑坡特征 | 第18-22页 |
2.2.1 滑坡基本特征 | 第18-20页 |
2.2.2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 第20-22页 |
2.3 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 第22-25页 |
2.3.1 滑坡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2.3.2 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25-35页 |
3.1 滑坡稳定性定性评价 | 第25页 |
3.2 基于极限平衡法的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25-29页 |
3.2.1 刚体极限平衡理论概述 | 第25-26页 |
3.2.2 计算方法及参数的确定 | 第26-28页 |
3.2.3 稳定性计算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3.3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滑坡稳定性研究 | 第29-33页 |
3.3.1 有限元强度折减理论简介 | 第29-30页 |
3.3.2 Midas-GTS简介 | 第30页 |
3.3.3 建立模型 | 第30-31页 |
3.3.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3.4 滑坡稳定性综合分析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滑坡治理方案研究 | 第35-49页 |
4.1 滑坡防治工程概述 | 第35-36页 |
4.1.1 滑坡防治工程的原则 | 第35页 |
4.1.2 滑坡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 | 第35-36页 |
4.2 富康源滑坡设计情况综述 | 第36-37页 |
4.3 富康源滑坡治理方案 | 第37-40页 |
4.4 富康源滑坡治理方案优选 | 第40-49页 |
4.4.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40-42页 |
4.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滑坡治理方案优选 | 第42-49页 |
第五章 抗滑桩优化设计 | 第49-70页 |
5.1 抗滑桩桩位优化设计 | 第49-52页 |
5.1.1 基于滑坡推力分布规律的桩位分析 | 第49-50页 |
5.1.2 基于数值模拟的桩位分析 | 第50-52页 |
5.2 抗滑桩桩间距设计分析 | 第52-56页 |
5.2.1 基于桩间土拱效应的最大桩间距计算 | 第52-53页 |
5.2.2 基于桩后土拱效应的最小桩间距计算 | 第53-56页 |
5.2.3 不等桩间距布设 | 第56页 |
5.3 抗滑桩综合优化设计 | 第56-70页 |
5.3.1 基于自然选择的混合粒子群算法简介 | 第57-58页 |
5.3.2 设计变量的确定 | 第58-59页 |
5.3.3 约束条件的确定 | 第59-62页 |
5.3.4 目标函数的确定 | 第62-63页 |
5.3.5 MATLAB编程计算 | 第63-67页 |
5.3.6 优化结果分析 | 第67-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