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体制论文

反收购策略有效性分析--以宝万股权之争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引言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选题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1-13页
        1.2.1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2.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3 文献综述第13-16页
第2章 反收购策略理论概述第16-21页
    2.1 反收购策略的应用背景及动因第16页
    2.2 反收购的具体策略和措施第16-21页
        2.2.1 反收购的预防性策略第16-19页
        2.2.2 反收购的主动性策略第19-21页
第3章 中美反收购策略比较研究第21-36页
    3.1 美国企业反收购策略有效性分析第21-27页
        3.1.1 美国收购与反收购概况第21-22页
        3.1.2 美国标志性的反恶意收购事件及反收购策略有效性分析第22-25页
        3.1.3 美国恶意并购模式及反收购措施的借鉴意义第25-27页
    3.2 国内企业反收购策略有效性分析第27-34页
        3.2.1 国内企业收购与反收购概况第27-28页
        3.2.2 国内标志性的反恶意收购事件及反收购策略有效性分析第28-32页
        3.2.3 中国企业恶意并购模式及反收购措施的借鉴意义第32-34页
    3.3 中美主要反收购措施差异及有效性对比第34-36页
        3.3.1 中美反收购措施的应用背景第34页
        3.3.2 中美反收购策略有效性的异同第34-36页
第4章 宝万股权之争案例分析第36-50页
    4.1 宝万之争的诱因第36-40页
        4.1.1 从万科本身而言第36-38页
        4.1.2 就宝能系而言第38-39页
        4.1.3 华润集团第39-40页
        4.1.4 中国宏观资本市场第40页
        4.1.5 法律与监管第40页
    4.2 宝万之争回顾第40-42页
    4.3 万科采取的反收购的措施第42-46页
        4.3.1 管理层收购第42-43页
        4.3.2 寻找一致行动人第43页
        4.3.3 白衣骑士第43-46页
        4.3.4 法律及国家监管措施第46页
    4.4 万科没有采用其他有力反收购策略的原因第46-47页
    4.5 万科采取的反收购的措施效用分析小结第47-50页
第5章 宝万之争的启示、经验教训第50-53页
    5.1 对万科及其他上市公司的启示意义第50页
    5.2 对险资企业的启示意义第50-51页
    5.3 对中国二级资本市场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启示意义第51页
    5.4 小结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致谢第55-56页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巴塞尔协议Ⅲ的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视频图像处理的公交车内拥挤检测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