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阙灸联合针刺治疗岭南阳虚质痰瘀型痤疮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2-26页 |
1.1 现代医学对囊肿结节型痤疮的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1.1.1 流行病学调查 | 第12页 |
1.1.2 发病机理 | 第12-13页 |
1.1.3 治疗进展 | 第13-16页 |
1.2 祖国医学对痤疮的研究 | 第16-23页 |
1.2.1 古籍记载 | 第16-17页 |
1.2.2 现代中医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2.3 岭南阳虚质痰瘀型痤疮 | 第17-21页 |
1.2.4 治疗进展 | 第21-23页 |
1.3 基于立论依据的中医文献研究 | 第23-25页 |
1.3.1 辨体-辨证-辨病模式 | 第23页 |
1.3.2 阳气圆运动 | 第23-24页 |
1.3.3 温潜法 | 第24-25页 |
1.4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6-35页 |
2.1 临床资料 | 第26-27页 |
2.1.1 资料来源 | 第26页 |
2.1.2 诊断标准 | 第26页 |
2.1.3 纳入标准 | 第26页 |
2.1.4 排除标准 | 第26页 |
2.1.5 脱落、剔除、中止试验标准: | 第26-27页 |
2.1.6 处理 | 第27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2.2.1 随机分组 | 第27页 |
2.2.2 样本量估算 | 第27页 |
2.2.3 治疗方案 | 第27-29页 |
2.2.4 注意事项及日常护理 | 第29页 |
2.2.5 针刺意外及处理 | 第29页 |
2.3 统计方法 | 第29页 |
2.4 研究结果 | 第29-35页 |
2.4.1 入组情况 | 第29-30页 |
2.4.2 基本资料比较 | 第30页 |
2.4.3 观测指标比较 | 第30-33页 |
2.4.4 疗效比较 | 第33-34页 |
2.4.5 不良反应观察 | 第34页 |
2.4.6 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第35-40页 |
3.1 选题目的 | 第35-36页 |
3.2 立论依据 | 第36-38页 |
3.3 选穴依据 | 第38-39页 |
3.3.1 隔姜隔盐灸神阙 | 第38页 |
3.3.2 足三里、天枢 | 第38-39页 |
3.3.3 尺泽 | 第39页 |
3.3.4 阳陵泉 | 第39页 |
3.4 依从性和安全性分析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附录 | 第45-52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