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国家生态文明县”长泰县为例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1章 引言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7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页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8-19页
第2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第19-23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0页
        2.1.1 新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第19页
        2.1.2 生态农业的内涵第19-20页
    2.2 主要理论依据第20-23页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第20-21页
        2.2.2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理论第21页
        2.2.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思想第21-23页
第3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23-30页
    3.1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第23-26页
        3.1.1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第23-24页
        3.1.2 实现农村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第24-25页
        3.1.3 实现农民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第25-26页
    3.2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第26-30页
        3.2.1 农业、养殖业粗放增长导致的污染第26-28页
        3.2.2 乡镇企业不合理排放导致的污染第28-29页
        3.2.3 生活垃圾处理滞后导致的污染第29-30页
第4章 长泰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第30-36页
    4.1 长泰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做法和成效第30-34页
        4.1.1 整治农村环境问题,建设农村宜居环境第30-31页
        4.1.2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动产业转型第31-32页
        4.1.3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第32-33页
        4.1.4 培育生态文化,提高农民生态意识第33-34页
    4.2 长泰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不足之处第34-36页
        4.2.1 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不够协调第34-35页
        4.2.2 基础设施投入与资金供给不够平衡第35页
        4.2.3 个别地方农民的主体作用未能地很好的体现第35-36页
第5章 加强长泰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第36-42页
    5.1 生态建设与经济协同发展、互相支持第36-37页
        5.1.1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特色旅游第36页
        5.1.2 统筹兼顾,优先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第36-37页
        5.1.3 转变观念,“低碳”发展乡镇企业第37页
    5.2 政府依靠科技力量建设新农村生态文明第37-38页
        5.2.1 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能力第37-38页
        5.2.2 组织成立高水平的农业专家队伍第38页
        5.2.3 因地制宜地推广较为先进的农业技术第38页
    5.3 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第38-40页
        5.3.1 尊重农民,唤醒农民主体意识第39页
        5.3.2 培育农民,发展农村新生力量第39页
        5.3.3 加强农民监督,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第39-40页
    5.4 加强教育、强化农民的生态文明观第40-42页
        5.4.1 法德同治,解决生态规范问题第40页
        5.4.2 以点带面,自觉建设生态文明第40-41页
        5.4.3 多管齐下,传播生态文明观第41-42页
第6章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思路第42-48页
    6.1 处理好“五位一体”总布局之间的关系第42-44页
        6.1.1推进政治文明,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第42页
        6.1.2推进经济建设,奠定生态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第42-43页
        6.1.3推进文化建设,丰富生态文明观的科学内涵第43页
        6.1.4 推进社会建设,加快农村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第43-44页
    6.2 处理好农村优秀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第44-45页
        6.2.1 大力保护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第44页
        6.2.2 注重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第44页
        6.2.3 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第44-45页
    6.3 把握好科学技术在农业应用中的“度”第45-46页
        6.3.1 运用科技发展绿色循环农业第45页
        6.3.2 开展全民农业科技普及教育第45页
        6.3.3 注意防止科技的过度使用第45-46页
    6.4 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第46-47页
        6.4.1 统筹规划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第46页
        6.4.2 不断健全生态考核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第46页
        6.4.3 持续地增加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第46-47页
    6.5 处理好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第47-48页
第7章 结语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2-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质颗粒燃料成型技术及设备研究
下一篇:考虑桨毂影响的螺旋桨最佳环量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