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建构视野下的建筑形态轻盈化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3页
    1.1 研究缘起第10-11页
    1.2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第11-13页
        1.2.1 研究的对象第11页
        1.2.2 研究的范围第11页
        1.2.3 研究的视角第11-12页
        1.2.4 相关概念的限定第12-13页
    1.3 研究的意义第13-15页
        1.3.1 理论层面第13-14页
        1.3.2 实践层面第14-15页
    1.4 研究现状第15-20页
        1.4.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20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20-22页
        1.5.1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5.2 研究框架第21-22页
    1.6 研究内容综述第22-23页
2 当代建筑形态轻盈化的系统性认识第23-34页
    2.1 建筑形态轻盈化的多重认知第23-26页
        2.1.1 物理属性第23-24页
        2.1.2 人文属性第24-25页
        2.1.3 生态属性第25-26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26-29页
        2.2.1 视知觉与知觉现象学第26-27页
        2.2.2 负建筑与弱建筑第27-28页
        2.2.3 不确定性和暂息性第28-29页
    2.3 建筑形态轻盈化的历史演变第29-33页
        2.3.1 前工业时代第30页
        2.3.2 工业时代第30-31页
        2.3.3 信息时代第31-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3 建构与建筑形态轻盈化创作的深层关联第34-43页
    3.1 建筑形态轻盈化的表现特征第34-37页
        3.1.1 界面的透明虚化第34-35页
        3.1.2 形体的动态自由化第35-36页
        3.1.3 空间的复合开放化第36-37页
    3.2 建构理论概述第37-38页
        3.2.1 建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37-38页
        3.2.2 建构的视野与要素第38页
    3.3 建构介入建筑形态轻盈化创作的根源第38-39页
        3.3.1 图像化危机第38-39页
        3.3.2 形式创新的瓶颈第39页
    3.4 建构介入建筑形态轻盈化创作的作用效应第39-42页
        3.4.1 创作的逻辑性——理性的美感第39-40页
        3.4.2 创作的真实性——清晰的组织第40-41页
        3.4.3 创作的诗意性——情感的传递第41-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4 建筑形态轻盈化创作的建构策略第43-85页
    4.1 材料诠释与质感呈现第43-58页
        4.1.1 轻质材料的质感传达第43-51页
        4.1.2 透光材料的光亮营造第51-54页
        4.1.3 反射材料的消解反射第54-57页
        4.1.4 塑性材料的动态呈现第57页
        4.1.5 小结第57-58页
    4.2 结构演绎与重力挑战第58-74页
        4.2.1 结构的编织第61-65页
        4.2.2 结构的面化第65-68页
        4.2.3 结构的仿生第68-69页
        4.2.4 结构的精细化第69-72页
        4.2.5 结构的隐匿第72-73页
        4.2.6 小结第73-74页
    4.3 构造组织与构件操作第74-85页
        4.3.1 界面的粒子化第74-78页
        4.3.2 表皮的层叠化第78-80页
        4.3.3 构件的外显化第80-83页
        4.3.4 生成的参数化第83-84页
        4.3.5 小结第84-85页
5 建筑形态轻盈化建构的原则第85-101页
    5.1 整合性原则第85-87页
        5.1.1 建构自身要素的整合第85-86页
        5.1.2 形态与场地的整合第86-87页
    5.2 生态性原则第87-88页
        5.2.1 形式追随气候第87页
        5.2.2 轻盈结合生态第87-88页
    5.3 适应性原则第88-92页
        5.3.1 在地适应性第88-90页
        5.3.2 气候适应性第90-92页
    5.4 人情化原则第92-94页
        5.4.1 传统人文意境的融入第92-93页
        5.4.2 细部细节的人性化第93-94页
    5.5 试设计第94-100页
        5.5.1 项目概况及基地分析第94页
        5.5.2 设计策略的推演和确定第94-95页
        5.5.3 形态生成及轻盈化建构第95-100页
    5.6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结语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6页
附录1 图片来源第106-111页
附录2 图表来源第111-11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舟山地区船神信仰与日本九州地区船灵信仰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韩国当代本土建筑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