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视野下的建筑形态轻盈化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的对象 | 第11页 |
1.2.2 研究的范围 | 第11页 |
1.2.3 研究的视角 | 第11-12页 |
1.2.4 相关概念的限定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1.3.1 理论层面 | 第13-14页 |
1.3.2 实践层面 | 第14-15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0-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1.6 研究内容综述 | 第22-23页 |
2 当代建筑形态轻盈化的系统性认识 | 第23-34页 |
2.1 建筑形态轻盈化的多重认知 | 第23-26页 |
2.1.1 物理属性 | 第23-24页 |
2.1.2 人文属性 | 第24-25页 |
2.1.3 生态属性 | 第25-26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2.2.1 视知觉与知觉现象学 | 第26-27页 |
2.2.2 负建筑与弱建筑 | 第27-28页 |
2.2.3 不确定性和暂息性 | 第28-29页 |
2.3 建筑形态轻盈化的历史演变 | 第29-33页 |
2.3.1 前工业时代 | 第30页 |
2.3.2 工业时代 | 第30-31页 |
2.3.3 信息时代 | 第31-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建构与建筑形态轻盈化创作的深层关联 | 第34-43页 |
3.1 建筑形态轻盈化的表现特征 | 第34-37页 |
3.1.1 界面的透明虚化 | 第34-35页 |
3.1.2 形体的动态自由化 | 第35-36页 |
3.1.3 空间的复合开放化 | 第36-37页 |
3.2 建构理论概述 | 第37-38页 |
3.2.1 建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37-38页 |
3.2.2 建构的视野与要素 | 第38页 |
3.3 建构介入建筑形态轻盈化创作的根源 | 第38-39页 |
3.3.1 图像化危机 | 第38-39页 |
3.3.2 形式创新的瓶颈 | 第39页 |
3.4 建构介入建筑形态轻盈化创作的作用效应 | 第39-42页 |
3.4.1 创作的逻辑性——理性的美感 | 第39-40页 |
3.4.2 创作的真实性——清晰的组织 | 第40-41页 |
3.4.3 创作的诗意性——情感的传递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建筑形态轻盈化创作的建构策略 | 第43-85页 |
4.1 材料诠释与质感呈现 | 第43-58页 |
4.1.1 轻质材料的质感传达 | 第43-51页 |
4.1.2 透光材料的光亮营造 | 第51-54页 |
4.1.3 反射材料的消解反射 | 第54-57页 |
4.1.4 塑性材料的动态呈现 | 第57页 |
4.1.5 小结 | 第57-58页 |
4.2 结构演绎与重力挑战 | 第58-74页 |
4.2.1 结构的编织 | 第61-65页 |
4.2.2 结构的面化 | 第65-68页 |
4.2.3 结构的仿生 | 第68-69页 |
4.2.4 结构的精细化 | 第69-72页 |
4.2.5 结构的隐匿 | 第72-73页 |
4.2.6 小结 | 第73-74页 |
4.3 构造组织与构件操作 | 第74-85页 |
4.3.1 界面的粒子化 | 第74-78页 |
4.3.2 表皮的层叠化 | 第78-80页 |
4.3.3 构件的外显化 | 第80-83页 |
4.3.4 生成的参数化 | 第83-84页 |
4.3.5 小结 | 第84-85页 |
5 建筑形态轻盈化建构的原则 | 第85-101页 |
5.1 整合性原则 | 第85-87页 |
5.1.1 建构自身要素的整合 | 第85-86页 |
5.1.2 形态与场地的整合 | 第86-87页 |
5.2 生态性原则 | 第87-88页 |
5.2.1 形式追随气候 | 第87页 |
5.2.2 轻盈结合生态 | 第87-88页 |
5.3 适应性原则 | 第88-92页 |
5.3.1 在地适应性 | 第88-90页 |
5.3.2 气候适应性 | 第90-92页 |
5.4 人情化原则 | 第92-94页 |
5.4.1 传统人文意境的融入 | 第92-93页 |
5.4.2 细部细节的人性化 | 第93-94页 |
5.5 试设计 | 第94-100页 |
5.5.1 项目概况及基地分析 | 第94页 |
5.5.2 设计策略的推演和确定 | 第94-95页 |
5.5.3 形态生成及轻盈化建构 | 第95-10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结语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附录1 图片来源 | 第106-111页 |
附录2 图表来源 | 第111-11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