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论文--其他机械元件论文

Y型气动密封圈的可靠性建模与实验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1.1 课题背景第11-15页
        1.1.1 课题来源第11-12页
        1.1.2 气动密封的特点第12-14页
        1.1.3 密封可靠性体系第14-15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5-20页
        1.2.1 密封可靠性及优化方法研究第15-16页
        1.2.2 气动密封性能研究第16-18页
        1.2.3 密封寿命预测研究第18-20页
        1.2.4 研究现状总结及课题意义第20页
    1.3 课题目标与内容第20-23页
        1.3.1 课题技术路线第20-21页
        1.3.2 主要内容第21-23页
第2章 Y型圈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密封性能仿真第23-36页
    2.1 材料模型的确定第23-25页
        2.1.1 材料基本假设第23页
        2.1.2 超弹性本构模型第23-24页
        2.1.3 单轴拉伸 -压缩实验第24-25页
    2.2 Y型圈几何模型的建立第25-27页
        2.2.1 密封圈和沟槽尺寸第25-26页
        2.2.2 基本假设第26-27页
        2.2.3 有限元几何模型第27页
    2.3 边界条件第27-29页
        2.3.1 定义接触第27-28页
        2.3.2 载荷第28-29页
    2.4 仿真结果和分析第29-35页
        2.4.1 滑动方向对密封性能的影响第29-32页
        2.4.2 介质压力对密封性能的影响第32-35页
    2.5 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基于Ansys PDS的密封圈可靠性和灵敏度分析及优化第36-56页
    3.1 可靠度相关概念介绍第36-38页
        3.1.1 结构可靠性第36-37页
        3.1.2 响应面法可靠度分析第37-38页
        3.1.3 灵敏度第38页
    3.2 可靠性判断准则的研究第38-39页
    3.3 密封圈可靠度计算第39-45页
        3.3.1 密封圈参数化模型的建立第39-40页
        3.3.2 响应量的定义第40-41页
        3.3.3 定义随机输入量第41页
        3.3.4 拟合响应面第41-42页
        3.3.5 可靠度计算结果第42-45页
    3.4 密封圈的灵敏度分析及优化第45-55页
        3.4.1 优化目标第45-48页
        3.4.2 密封性能灵敏度分析第48-54页
        3.4.3 优化结果及验证第54-55页
    3.5 小结第55-56页
第4章 往复密封实验台的设计与搭建第56-68页
    4.1 气动密封实验背景第56-59页
        4.1.1 实验研究的意义第56-57页
        4.1.2 国内外往复密封相关实验台第57-59页
    4.2 往复密封基础实验台的设计与搭建第59-67页
        4.2.1 实验台要求第59页
        4.2.2 实验台主要布局和参数第59-62页
        4.2.3 气缸内部结构以及摩擦力测量原理第62-64页
        4.2.4 其他关键部分第64-65页
        4.2.5 实验台实物图第65-67页
    4.3 小结第67-68页
第5章 不同工况对Y型圈摩擦力的实验研究第68-81页
    5.1 实验准备第68-70页
        5.1.1 实验对象第68-69页
        5.1.2 测量方法第69-70页
    5.2 实验结果以及分析第70-78页
        5.2.1 速度对摩擦力的影响第70-72页
        5.2.2 压力对摩擦力的影响第72-73页
        5.2.3 运动方向对摩擦力的影响第73-74页
        5.2.4 温度对摩擦力的影响第74-76页
        5.2.5 材料对摩擦力的影响第76-78页
    5.3 实验与有限元结果的对比研究第78-80页
        5.3.1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第78-79页
        5.3.2 有限元计算摩擦系数第79-80页
    5.4 结论第80-81页
第6章 老化对密封圈性能的影响及寿命预测研究第81-96页
    6.1 使用的老化模型第81-82页
    6.2 实验准备和实验方案第82-85页
        6.2.1 恒温老化箱第82页
        6.2.2 硬度测量仪第82-83页
        6.2.3 老化时密封圈安装装置第83-84页
        6.2.4 老化对象第84页
        6.2.5 老化温度和时间第84-85页
    6.3 老化对密封圈材料弹性模量的影响第85-89页
        6.3.1 实验方案第85-86页
        6.3.2 实验结果第86-87页
        6.3.3 硬度预测模型第87-89页
    6.4 老化对密封圈尺寸的影响第89-92页
        6.4.1 实验方案第89页
        6.4.2 实验结果第89-91页
        6.4.3 尺寸预测模型第91-92页
    6.5 老化对密封圈摩擦力的影响第92-94页
        6.5.1 实验方案第92页
        6.5.2 实验结果第92-93页
        6.5.3 摩擦力预测模型第93-94页
    6.6 小结第94-96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96-99页
    7.1 研究工作总结第96-97页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3页
致谢第103-105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ZnO微米线发光及紫外探测器件的研制
下一篇:复合型中链脂肪酸对中华绒螯蟹抑菌及品质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