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2页 |
1.1 水产动物遗传改良方法 | 第12-16页 |
1.1.1 选择育种 | 第12页 |
1.1.2 杂交育种 | 第12-13页 |
1.1.3 基因工程育种 | 第13-14页 |
1.1.4 细胞工程育种 | 第14-15页 |
1.1.5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15-16页 |
1.2 凡纳滨对虾遗传参数评估 | 第16-19页 |
1.2.1 遗传力 | 第16-17页 |
1.2.2 遗传相关 | 第17-18页 |
1.2.3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 第18-19页 |
1.3 外界环境因子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 | 第19-20页 |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凡纳滨对虾家系幼虾淡化和养殖阶段存活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 第22-3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2.1.1 家系构建 | 第23页 |
2.1.2 家系幼虾淡化和养殖测试 | 第23-24页 |
2.1.3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2.2 结果 | 第25-28页 |
2.2.1 凡纳滨对虾家系幼虾淡化和养殖存活率的描述性统计量 | 第25-27页 |
2.2.2 凡纳滨对虾育种群体幼虾淡化和养殖阶段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 | 第27-28页 |
2.3 讨论 | 第28-30页 |
2.3.1 低盐度养殖环境下凡纳滨对虾家系存活率差异 | 第28-29页 |
2.3.2 凡纳滨对虾家系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正常和低盐度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收获体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 第30-3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3.1.2 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3.2 结果 | 第32-34页 |
3.2.1 体重和存活的描述性统计量 | 第32-33页 |
3.2.2 收获体重遗传参数 | 第33-34页 |
3.2.3 收获体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 第34页 |
3.3 讨论 | 第34-37页 |
3.3.1 凡纳滨对虾收获体重的遗传力 | 第34-35页 |
3.3.2 凡纳滨对虾收获体重的G×E效应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正常和低盐度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家系生长、存活性状的比较 | 第37-4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4.1.1 家系构建 | 第38页 |
4.1.2 性状测试 | 第38页 |
4.1.3 统计分析 | 第38-39页 |
4.2 结果 | 第39-41页 |
4.2.1 体重、存活性状和生长指标的描述性统计量 | 第39页 |
4.2.2 凡纳滨对虾家系收获体重均值比较 | 第39页 |
4.2.3 凡纳滨对虾家系存活率比较 | 第39-41页 |
4.3 讨论 | 第41-44页 |
4.3.1 凡纳滨对虾选择育种 | 第41-42页 |
4.3.2 盐度对体重和存活率的影响 | 第42页 |
4.3.3 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状 | 第42-4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6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