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2.3 政策意义 | 第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1.4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政策演变分析 | 第20-2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概念 | 第20-21页 |
2.1.2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概念 | 第21页 |
2.1.3 政府职能的概念 | 第21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第22-23页 |
2.2.2 土地产权理论 | 第23-24页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4-25页 |
2.2.4 小结 | 第25页 |
2.3 政府介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动因 | 第25-26页 |
2.4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政府职能的理论分析 | 第26-27页 |
2.5 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规政策演变 | 第27-29页 |
第三章 郫县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及政府职能的体现 | 第29-40页 |
3.1 郫县县情概貌 | 第29-31页 |
3.1.1 郫县土地利用结构 | 第29-30页 |
3.1.2 郫县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状况 | 第30-31页 |
3.2 郫县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模式 | 第31-35页 |
3.2.1 试点村模式 | 第31-35页 |
3.2.2 开发商介入模式 | 第35页 |
3.3 郫县与我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的比较 | 第35-38页 |
3.3.1 我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地区模式分析 | 第35-37页 |
3.3.2 郫县与我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的比较 | 第37-38页 |
3.4 郫县政府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职能体现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郫县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地方政府职能的实证研究 | 第40-51页 |
4.1 调查的技术方法 | 第40-41页 |
4.1.1 调查问卷设计及访谈大纲设计 | 第40-41页 |
4.1.2 调查方案、时间和对象 | 第41页 |
4.1.3 样本情况概述 | 第41页 |
4.1.4 访谈情况概述 | 第41页 |
4.2 调查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41-47页 |
4.2.1 受访村民的基本情况 | 第41-42页 |
4.2.2 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政府职能的认知情况 | 第42-46页 |
4.2.3. 小结 | 第46-47页 |
4.3 郫县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经验和问题 | 第47-51页 |
4.3.1 郫县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政府职能的成功经验 | 第47-48页 |
4.3.2 郫县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 第48-51页 |
第五章 郫县政府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职能完善对策 | 第51-58页 |
5.1 郫县政府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应坚持的原则 | 第51-52页 |
5.2 提升郫县政府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职能的对策 | 第52-56页 |
5.2.1 进行理念的转变,转变绩效观 | 第52页 |
5.2.2 分清产权,明确主体 | 第52-53页 |
5.2.3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 第53页 |
5.2.4 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 | 第53-54页 |
5.2.5 建立科学的地价评估机制 | 第54页 |
5.2.6 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比例 | 第54-56页 |
5.2.7 建立健全生活保障制度 | 第56页 |
5.2.8 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 | 第56页 |
5.3小结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附录 | 第66-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