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生物能源概述 | 第14-16页 |
1.1.1 生物柴油 | 第14-15页 |
1.1.2 第一代生物柴油 | 第15页 |
1.1.3 第二代生物柴油 | 第15-16页 |
1.2 微拟球藻概述 | 第16-19页 |
1.2.1 微拟球藻简介 | 第16页 |
1.2.2 微藻油脂概述 | 第16-17页 |
1.2.3 脂肪酸合成途径概述 | 第17-18页 |
1.2.4 酰基辅酶A合成酶概述 | 第18-19页 |
1.3 尼罗红与细胞脂质 | 第19页 |
1.3.1 微藻油脂的提取与分析 | 第19页 |
1.3.2 尼罗红荧光染色 | 第19页 |
1.4 诱变育种 | 第19-21页 |
1.4.1 物理诱变 | 第20页 |
1.4.2 化学诱变 | 第20-21页 |
1.4.3 筛选压力 | 第21页 |
1.5 营养元素对微藻的影响 | 第21-23页 |
1.5.1 氮源对微藻的影响 | 第21-22页 |
1.5.2 磷源对微藻的影响 | 第22页 |
1.5.3 外加碳源对微藻的影响 | 第22-23页 |
1.6 DNA序列的重测序 | 第23页 |
1.7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3-26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34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6-27页 |
2.1.1 藻株来源及培养 | 第26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2.1.3 实验使用的仪器 | 第26页 |
2.1.4 培养基及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26-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34页 |
2.2.1 微拟球藻细胞计数 | 第27页 |
2.2.2 微拟球藻荧光强度的测定 | 第27页 |
2.2.3 总脂的提取 | 第27-28页 |
2.2.4 脂肪酸甲酯化与气相色谱分析 | 第28页 |
2.2.5 紫外线诱变预实验 | 第28页 |
2.2.6 有效DCMU浓度的选择 | 第28-29页 |
2.2.7 紫外线诱变和DCMU相结合对微拟球藻进行高枝枝含量藻株的筛选 | 第29页 |
2.2.8 不同DMSO浓度对染色的影响 | 第29页 |
2.2.9 不同尼罗红浓度对染色的影响 | 第29页 |
2.2.10 不同染色时间对染色的影响 | 第29页 |
2.2.11 不同细胞浓度对染色的影响 | 第29页 |
2.2.12 藻的油脂重量与荧光强度之间的相关性 | 第29-30页 |
2.2.13 氮和磷营养元素饥饿对野生株和突变株生长和油脂积累方面的影响 | 第30页 |
2.2.14 微拟球藻DNA的提取 | 第30页 |
2.2.15 重测序生物信息分析 | 第30-31页 |
2.2.16 微拟球藻RNA的提取 | 第31页 |
2.2.17 c DNA的合成 | 第31-32页 |
2.2.18 引物来源 | 第32页 |
2.2.19 实时定量PCR | 第32-34页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4-62页 |
3.1 尼罗红荧光染色法快速筛选微拟球藻细胞内油脂含量 | 第34-41页 |
3.1.1 不同DMSO浓度对染色的影响 | 第34-37页 |
3.1.2 尼罗红浓度对染色的影响 | 第37页 |
3.1.3 尼罗红染色时间的影响 | 第37-38页 |
3.1.4 细胞浓度对尼罗红染色的影响 | 第38-39页 |
3.1.5 藻的油脂重量与荧光强度之间的相关性 | 第39页 |
3.1.6 标准品的重量与荧光强度之间的相关性 | 第39-40页 |
3.1.7 藻的油脂含量与荧光强度之间的关系 | 第40-41页 |
3.1.8 小结与讨论 | 第41页 |
3.2 微拟球藻的紫外线诱变 | 第41-44页 |
3.2.1 紫外线诱变预实验 | 第41-43页 |
3.2.2 DCMU对微拟球藻生长的抑制效果 | 第43页 |
3.2.3 紫外线和DCMU结合诱变及微拟球藻高脂质含量藻株的筛选 | 第43-44页 |
3.2.4 小结与讨论 | 第44页 |
3.3 野生株和突变株在不同营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和油脂产量 | 第44-52页 |
3.3.1 野生株和突变株在全素状态下的生长情况和油脂产量 | 第44-46页 |
3.3.2 氮和磷元素缺乏对野生株与突变株生长和油脂积累方面的影响 | 第46-48页 |
3.3.3 脂肪酸组分的变化 | 第48-50页 |
3.3.4 小结与讨论 | 第50-52页 |
3.4 外加碳源对野生株和突变株脂质含量和组成的影响 | 第52-57页 |
3.4.1 外加碳源对野生株油脂产量和脂肪酸成分影响 | 第52-53页 |
3.4.2 外加碳源对突变株S10油脂产量和脂肪酸成分影响 | 第53-55页 |
3.4.3 外加碳源对突变株P16油脂产量和脂肪酸成分影响 | 第55-56页 |
3.4.4 小结与讨论 | 第56-57页 |
3.5 重测序相关结果和验证 | 第57-62页 |
3.5.1 重测序相关结果 | 第57-60页 |
3.5.2 野生株和突变株基因表达量和油脂之间的关系 | 第60页 |
3.5.3 小结与讨论 | 第60-62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4.1 结论 | 第62-63页 |
4.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