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参与分配制度的完善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国内外参与分配立法概况 | 第11-19页 |
第一节 参与分配制度概念 | 第11-13页 |
一、参与分配的概念学说 | 第11页 |
二、参与分配的特征 | 第11-13页 |
(一)制度价值的公平性 | 第11-12页 |
(二)参与主体的局限性 | 第12页 |
(三)分配客体的特定性 | 第12页 |
(四)申请时间的时效性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境外相关的立法模式 | 第13-15页 |
一、德国立法模式 | 第13-14页 |
二、法国立法模式 | 第14-15页 |
三、瑞士立法模式 | 第15页 |
第三节 我国的立法现状 | 第15-19页 |
一、历史渊源 | 第15-16页 |
二、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三、现有的法律规定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当前参与分配制度的实体问题 | 第19-22页 |
第一节 债务人问题 | 第19-20页 |
一、参与分配适用对象范围过窄 | 第19页 |
二、企业是否适用标准不清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债权人问题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参与分配的依据问题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参与分配程序性问题 | 第22-28页 |
第一节 截止时间问题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公示公告程序欠缺 | 第23页 |
第三节 顺位和原则问题 | 第23-25页 |
一、顺位及原则的立法现状 | 第23-24页 |
二、顺位与原则的司法现状 | 第24-25页 |
第四节 救济途径不完善 | 第25-28页 |
一、救济成本较高 | 第25页 |
二、适用范围不清 | 第25-26页 |
三、提起主体不明确 | 第26页 |
四、其他当事人的诉讼地位模糊 | 第26页 |
五、审查机构和程序不明确 | 第26-27页 |
六、胜诉利益归属不明确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当前参与分配制度的完善思路 | 第28-46页 |
第一节 参与分配的当事人扩张 | 第28-32页 |
一、保全在先已经起诉的债权人 | 第28-29页 |
二、已经起诉且保全的债权人 | 第29-30页 |
三、特定情形下的企业法人 | 第30-32页 |
四、非金钱债权的债权人 | 第32页 |
第二节 明确参与分配的期间 | 第32-34页 |
一、开始要件 | 第32-33页 |
(一)公告体现了执行程序的公开性 | 第32-33页 |
(二)公告体现了司法公正 | 第33页 |
二、截止要件 | 第33-34页 |
第三节 调整参与分配的原则 | 第34-36页 |
第四节 明确参与分配受偿的顺位及标准 | 第36-39页 |
一、共益费用最优先清偿。 | 第37页 |
二、工人工资债权 | 第37-38页 |
三、法定优先权 | 第38页 |
四、税款 | 第38-39页 |
五、担保债权及普通债权 | 第39页 |
六、罚金、罚款 | 第39页 |
第五节 完善参与分配的救济途径 | 第39-46页 |
一、明确参与分配中执行异议的适用范围 | 第39-41页 |
二、完善参与分配方案异议之诉 | 第41-43页 |
(一)明确适用前提条件 | 第41-42页 |
(二)完善分配方案异议之诉的原告与被告 | 第42页 |
(三)明确未提出反对意见当事人的诉讼地位 | 第42-43页 |
三、确定参与分配方案异议诉讼的收费标准 | 第43-44页 |
四、明确分配方案异议之诉讼利益的归属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件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