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点 | 第20-21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20页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借鉴 | 第21-30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5页 |
2.1.1 贫困 | 第21-22页 |
2.1.2 地方政府 | 第22-23页 |
2.1.3 精准扶贫 | 第23-25页 |
2.2 理论借鉴 | 第25-29页 |
2.2.1 权利贫困理论 | 第25-26页 |
2.2.2 扶贫理论 | 第26-28页 |
2.2.3 精准化治理理论 | 第28-29页 |
2.3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黔江区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支持及现状分析 | 第30-39页 |
3.1 黔江区精准扶贫政策支持 | 第30-33页 |
3.1.1 国家层面精准扶贫相关政策 | 第30页 |
3.1.2 重庆市精准扶贫相关政策 | 第30-31页 |
3.1.3 黔江区精准扶贫相关政策 | 第31-33页 |
3.2 黔江区政府精准扶贫基本情况 | 第33-38页 |
3.2.1 黔江区区情简介 | 第33-34页 |
3.2.2 黔江区政府精准扶贫现状 | 第34-37页 |
3.2.3 黔江区政府精准扶贫的特点 | 第37-38页 |
3.3 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黔江区三个贫困村精准扶贫的纵向对比研究 | 第39-46页 |
4.1 N村精准扶贫前后对比 | 第39-41页 |
4.1.1 N村致贫原因 | 第39-40页 |
4.1.2 N村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取得的成效 | 第40页 |
4.1.3 N村精准扶贫主要做法 | 第40-41页 |
4.2 X村精准扶贫前后对比 | 第41-42页 |
4.2.1 X村致贫原因 | 第41页 |
4.2.2 X村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取得的成效 | 第41-42页 |
4.2.3 X村精准扶贫主要做法 | 第42页 |
4.3 Y村精准扶贫前后对比 | 第42-44页 |
4.3.1 Y村致贫原因 | 第43页 |
4.3.2 Y村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取得的成效 | 第43-44页 |
4.3.3 Y村精准扶贫主要做法 | 第44页 |
4.4 黔江区政府对N村、X村、Y村开展精准扶贫的共同点 | 第44-45页 |
4.4.1 精准识别致贫诱因是精准扶贫的先决条件 | 第44-45页 |
4.4.2 加大力度完善教育和医疗帮扶措施 | 第45页 |
4.4.3 重点扶持产业的发展 | 第45页 |
4.5 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黔江区政府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基于三个贫困村调查问卷的分析 | 第46-52页 |
5.1 黔江区政府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 第46-49页 |
5.1.1 教育帮扶政策不到位 | 第46-47页 |
5.1.2 社会医疗保险政策不到位 | 第47-48页 |
5.1.3 返贫现象比较突出 | 第48页 |
5.1.4 基层人才资源的匮乏 | 第48-49页 |
5.2 黔江区政府精准扶贫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9-51页 |
5.2.1 政府扶贫开发政策落实存在偏差,扶贫对象无法全部覆盖 | 第49页 |
5.2.2 政府扶贫工作推进效果不佳,扶贫政策宣传缺失 | 第49-50页 |
5.2.3 贫困户文化素质不高,脱贫能力受到限制 | 第50页 |
5.2.4 对贫困户职业培训力度不够,抗风险能力不强 | 第50-51页 |
5.2.5 部分基层扶贫工作人员观念偏差,动力不足 | 第51页 |
5.3 小结 | 第51-52页 |
第6章 黔江区政府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 第52-59页 |
6.1 压紧压实精准扶贫中的政府责任 | 第52-53页 |
6.1.1 强化政府的主体责任,提升服务意识 | 第52页 |
6.1.2 健全扶贫工作机制,促进政策体系优化 | 第52-53页 |
6.1.3 加强精准扶贫监督机制,确保政策健康运行 | 第53页 |
6.2 充分发挥精准扶贫主体的积极作用 | 第53-55页 |
6.2.1 调动贫困户脱贫积极性,促进干部与群众的双向沟通 | 第53-54页 |
6.2.2 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增强自我脱贫能力 | 第54页 |
6.2.3 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鼓励干部扎根农村 | 第54-55页 |
6.2.4 促进挂职扶贫干部“角色”转变,保障政策有效推进 | 第55页 |
6.3 创新精准扶贫的实现方式 | 第55-56页 |
6.3.1 加快精准扶贫信息化建设,创新工作方式 | 第55页 |
6.3.2 全面落实“精准”,实现扶贫政策全覆盖 | 第55-56页 |
6.3.3 协调各方参与精准扶贫,健全政府引导的扶贫体系 | 第56页 |
6.4 释放精准扶贫资源的整合效应 | 第56-59页 |
6.4.1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宽贫困户增收致富渠道 | 第56-57页 |
6.4.2 落实教育帮扶政策,切实让贫困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 第57页 |
6.4.3 加强医保帮扶体系建设,切实解决贫困户后顾之忧 | 第57-5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