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S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3页 |
1.1 马铃薯晚疫病概述 | 第14-15页 |
1.2 致病疫霉概述 | 第15-18页 |
1.2.1 致病疫霉的分类地位 | 第15页 |
1.2.2 致病疫霉的生物学特征及生活史 | 第15-18页 |
1.2.3 致病疫霉的传播 | 第18页 |
1.3 群体遗传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1.3.1 变异来源 | 第18-20页 |
1.3.2 迁移 | 第20-23页 |
1.3.3 遗传漂变 | 第23-24页 |
1.3.4 选择作用 | 第24页 |
1.3.5 生殖方式 | 第24-25页 |
1.4 致病疫霉群体遗传研究中的标记技术概述 | 第25-28页 |
1.4.1 表型标记 | 第25-26页 |
1.4.2 分子标记 | 第26-28页 |
1.5 致病疫霉群体遗传学研究进展 | 第28-31页 |
1.5.1 基于表型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1.5.2 基于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1.5.3 致病疫霉效应基因及晚疫病控制 | 第31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3页 |
第二章 西北商品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 第33-5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4-43页 |
2.1.1 样品采集、分离纯化和保存 | 第34-35页 |
2.1.2 交配型测定 | 第35-36页 |
2.1.3 病组织及土壤中卵孢子的检测 | 第36-37页 |
2.1.4 供试分离株基因组DNA提取 | 第37-38页 |
2.1.5 SSR引物及扩增条件 | 第38-39页 |
2.1.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9-40页 |
2.1.7 特异性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 第40页 |
2.1.8 数据分析 | 第40-4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9页 |
2.2.1 交配型在年度间的分布 | 第43-44页 |
2.2.2 西北商品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4-49页 |
2.3 讨论 | 第49-52页 |
第三章 宁夏马铃薯种质资源圃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52-6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3页 |
3.1.1 样品采集、分离纯化和保存 | 第53页 |
3.1.2 交配型测定 | 第53页 |
3.1.3 抗药性测定 | 第53页 |
3.1.4 供试分离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3页 |
3.1.5 SSR引物及PCR扩增条件 | 第53页 |
3.1.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53页 |
3.1.7 SSR特异性条带的核苷酸序列测定 | 第53页 |
3.1.8 数据分析 | 第5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3-61页 |
3.2.1 种质资源圃中晚疫病菌群体特征 | 第53-58页 |
3.2.2 种质资源圃中晚疫病菌群体生殖方式分析 | 第58-59页 |
3.2.3 种质资源圃中晚疫病菌群体间遗传分化分析 | 第59-61页 |
3.3 讨论 | 第61-63页 |
第四章 青海马铃薯种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 第63-6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4.1.1 样品采集、分离纯化和保存 | 第63-64页 |
4.1.2 供试分离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64页 |
4.1.3 SSR引物 | 第64页 |
4.1.4 PCR扩增PCR反应体系PCR扩增条件 | 第64页 |
4.1.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64页 |
4.1.6 数据分析 | 第6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4-67页 |
4.2.1 青海种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特征 | 第64-65页 |
4.2.2 青海种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第65-67页 |
4.3 讨论 | 第67-69页 |
第五章 陕北新兴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 第69-7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5.1.1 样品采集、分离纯化和保存 | 第69-70页 |
5.1.2 供试分离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70页 |
5.1.3 SSR引物 | 第70页 |
5.1.4 PCR扩增PCR反应体系PCR扩增条件 | 第70页 |
5.1.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70页 |
5.1.6 数据分析 | 第7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2页 |
5.2.1 陕北新兴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中交配型分布 | 第70-71页 |
5.2.2 陕北新兴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中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 | 第71-72页 |
5.2.3 陕北新兴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第72页 |
5.3 讨论 | 第72-74页 |
第六章 我国西北和南方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 第74-84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74-75页 |
6.1.1 样品采集、分离纯化和保存 | 第74页 |
6.1.2 供试分离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74-75页 |
6.1.3 SSR引物 | 第75页 |
6.1.4 PCR扩增PCR反应体系PCR扩增条件 | 第75页 |
6.1.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75页 |
6.1.6 数据分析 | 第75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75-81页 |
6.2.1 南方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特征 | 第75-76页 |
6.2.2 我国西北和南方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第76-78页 |
6.2.3 我国西北和南方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第78-80页 |
6.2.4 我国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和国外代表菌系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关系分析 | 第80-81页 |
6.3 讨论 | 第81-8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7.1 总结论 | 第84页 |
7.2 创新点 | 第84-85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4页 |
附录 | 第94-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作者简介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