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胚多芽诱导体系的建立及农杆菌介导幼胚愈伤转化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7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小麦组织培养体系的研究第12-15页
        1.2.1 小麦幼胚培养第12-13页
        1.2.2 小麦成熟胚的培养第13-14页
        1.2.3 小麦花药培养第14-15页
        1.2.4 小麦幼穗培养第15页
        1.2.5 其他小麦外植体的培养第15页
    1.3 小麦的遗传转化方法第15-18页
        1.3.1 基因枪法第16页
        1.3.2 农杆菌介导法第16-17页
        1.3.3 花粉管通道法第17-18页
        1.3.4 PEG介导法第18页
        1.3.5 电穿孔转化法第18页
        1.3.6 显微注射法第18页
    1.4 农杆菌介导小麦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第18-22页
        1.4.1 小麦基因型第18-19页
        1.4.2 农杆菌菌株类型第19页
        1.4.3 外植体种类及其生理状态第19-20页
        1.4.4 农杆菌菌液浓度、生长状态以及侵染时间第20-21页
        1.4.5 酚类化合物(AS)第21页
        1.4.6 超声波与抽真空处理第21页
        1.4.7 其他因素第21-22页
    1.5 转基因植株检测方法第22-24页
        1.5.1 个体或组织水平的检测第22页
            1.5.1.1 选择标记抗性基因第22页
            1.5.1.2 编码能够催化人工底物产生颜色变化的酶基因第22页
        1.5.2 DNA分子水平的检测第22-24页
            1.5.2.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第23页
            1.5.2.2 Southern印迹杂交第23页
            1.5.2.3 Northern杂交第23页
            1.5.2.4 Western杂交第23-24页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第24-27页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1.6.2 技术路线第25-27页
            1.6.2.1 小麦胚多芽诱导体系的建立第25-26页
            1.6.2.2 农杆菌介导幼胚转化第26-27页
第二章 小麦成熟胚及大龄幼胚多芽诱导体系的建立第27-36页
    2.1 实验材料第27-28页
    2.2 培养基第28页
    2.3 实验方法第28-30页
        2.3.1 小麦成熟胚多芽诱导前处理第28-29页
            2.3.1.1 成熟种子的消毒处理第28页
            2.3.1.2 成熟胚的接种以及多芽诱导实验处理第28-29页
        2.3.2 小麦大龄幼胚的多芽诱导前处理第29页
            2.3.2.1 大龄幼种的消毒处理第29页
            2.3.2.2 大龄幼胚的接种以及多芽诱导实验处理第29页
        2.3.3 小麦胚多芽诱导培养程序第29页
        2.3.4 生根培养第29页
        2.3.5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第29-30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30-35页
        2.4.1 小麦成熟胚多芽诱导体系的建立第30-32页
            2.4.1.1 成熟胚多芽诱导过程第30页
            2.4.1.2 不同浓度植物激素对成熟胚多芽诱导效率的影响第30-32页
        2.4.2 小麦大龄幼胚多芽诱导体系的建立第32-35页
            2.4.2.1 大龄幼胚多芽诱导过程第32-33页
            2.4.2.2 不同浓度植物激素对大龄幼胚多芽诱导效率的影响第33-35页
    2.5 讨论第35-36页
第三章 农杆菌介导幼胚愈伤转化的研究第36-45页
    3.1 实验材料第36-37页
        3.1.1 受体材料第36页
        3.1.2 农杆菌菌株及质粒载体第36-37页
    3.2 培养基第37页
    3.3 实验方法第37-39页
        3.3.1 材料的取样、消毒与接种第37-38页
        3.3.2 农杆菌C58C1的活化与扩大培养第38页
        3.3.3 农杆菌敏感基因型的筛选第38页
        3.3.4 使用不同浓度的菌液转化小麦愈伤第38页
        3.3.5 对小麦愈伤进行不同的时间的侵染第38页
        3.3.6 组织化学法染色检测GUS活性第38-39页
        3.3.7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第39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39-43页
        3.4.1 农杆菌敏感基因型的筛选第39-41页
        3.4.2 不同菌液浓度条件下GUS基因瞬时表达结果第41-42页
        3.4.3 不同侵染时间下GUS基因的瞬时表达结果第42-43页
    3.5 讨论第43-45页
第四章 结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1页
附录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作者简介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杨凌土壤剖面中根瘤菌的分布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下一篇:小麦成熟胚再生体系的优化和基因枪转化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