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1.1 刺槐-根瘤菌共生体系 | 第10页 |
1.2 土壤退化的现状 | 第10-11页 |
1.3 退化土壤的修复 | 第11-12页 |
1.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 第12-13页 |
1.5 土壤微生物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6 根瘤菌-植物共生体系的应用 | 第14-15页 |
1.6.1 根瘤菌在农业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1.7 本研究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7.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7.2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土壤剖面中刺槐生长与根瘤数量分布 | 第17-25页 |
2.1 样品来源 | 第17页 |
2.2 不同剖面土壤中刺槐生长与根瘤菌的捕捉 | 第17-18页 |
2.2.1 材料与方法 | 第17页 |
2.2.1.1 土壤处理 | 第17页 |
2.2.1.2 刺槐种子处理 | 第17页 |
2.2.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17-18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18-23页 |
2.3.1 剖面土壤对刺槐生长的影响 | 第18-19页 |
2.3.2 剖面土壤中刺槐根瘤数量分布 | 第19页 |
2.3.3 刺槐对剖面土壤性质的影响 | 第19-23页 |
2.4 讨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刺槐根瘤菌 16S 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 | 第25-32页 |
3.1 根瘤的收集 | 第25页 |
3.1.1 根瘤菌的分离 | 第25页 |
3.1.2 根瘤菌的纯化 | 第25页 |
3.1.3 根瘤菌的保藏 | 第25页 |
3.2 材料方法 | 第25-27页 |
3.2.1 材料 | 第25页 |
3.2.2 DNA提取方法 | 第25-26页 |
3.2.3 DNA提取步骤 | 第26页 |
3.2.4 16S rDNAPCR扩增 | 第26-27页 |
3.2.4.1 引物 | 第26页 |
3.2.4.2 PCR反应体系 | 第26-27页 |
3.2.4.3 PCR扩增条件 | 第27页 |
3.2.4.4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27页 |
3.2.4.5 16S rDNA全序列测定 | 第27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27-30页 |
3.3.1 16S rDNA PCR检测结果 | 第27页 |
3.3.2 16S rDNA全序列及系统分类分析 | 第27-30页 |
3.4 讨论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结瘤基因NOD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32-36页 |
4.1 PCR扩增 | 第32-33页 |
4.1.1 引物 | 第32页 |
4.1.2 PCR扩增反应体系 | 第32页 |
4.1.3 PCR扩增条件 | 第32页 |
4.1.4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32页 |
4.1.5 nodA全序列的测定 | 第32-33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4.2.1 nodA PCR检测结果 | 第33页 |
4.2.2 nodA全序列及系统分类分析 | 第33-34页 |
4.3 讨论 | 第34-3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附录 1 | 第43-44页 |
缩略词(ABBREVIATIONS)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作者简介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