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20页 |
1.1.1 产业转移的来龙去脉 | 第15-16页 |
1.1.2 国际产业转移显著促进了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 | 第16-17页 |
1.1.3 产业转移、承接中也存在明显问题 | 第17-19页 |
1.1.4 国内产业转移方兴未艾 | 第19-20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20-2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21-22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22-23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3-27页 |
1.4.1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3-24页 |
1.4.2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27-47页 |
2.1 转移企业地方嵌入研究 | 第28-35页 |
2.1.1 转移企业地方嵌入意愿:“被动”与“主动”论争 | 第28-29页 |
2.1.2 转移企业地方嵌入的影响因素与演进过程 | 第29-31页 |
2.1.3 嵌入效应:承接地产业发展的区位机会窗口or贫困增长陷阱 | 第31-33页 |
2.1.4 述评与展望 | 第33-35页 |
2.2 产业转移技术溢出研究 | 第35-47页 |
2.2.1 产业转移技术溢出研究的演进 | 第36-37页 |
2.2.2 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的论争 | 第37-40页 |
2.2.3 产业转移技术溢出影响因素 | 第40-44页 |
2.2.4 述评与展望 | 第44-47页 |
第三章 理论分析框架 | 第47-61页 |
3.1 理论基础与核心问题的理论透视 | 第47-56页 |
3.1.1 地方集群是转移企业与承接地企业交互耦合的“土壤” | 第47-49页 |
3.1.2“学习场”是转移企业与承接地企业技术学习的“场域” | 第49-51页 |
3.1.3 全球价值链是转移企业与承接地企业权力关系的基础 | 第51-53页 |
3.1.4 全球生产网络是全球力量与地方资产战略耦合的载体 | 第53-55页 |
3.1.5 嵌入是转移企业与承接地企业交互过程的“关键” | 第55-56页 |
3.2 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56-61页 |
3.2.1 主线:关系-网络-嵌入 | 第57-59页 |
3.2.2 核心要素:网络-角色 | 第59页 |
3.2.3 核心要素:嵌入-耦合 | 第59-60页 |
3.2.4 核心要素:演化-升级 | 第60-61页 |
第四章 民权制冷产业:历程、特点及优势分析 | 第61-75页 |
4.1 民权制冷产业发展历程 | 第62-65页 |
4.1.1 1986 年-1996 年,产业蓬勃成长期 | 第62-63页 |
4.1.2 1997 年-2008 年,产业发展低谷期 | 第63-64页 |
4.1.3 2009 年至今,产业强势复兴期 | 第64-65页 |
4.2 民权制冷产业现状特点 | 第65-70页 |
4.2.1 具有一定的马歇尔式产业区特征 | 第65-67页 |
4.2.2 深受区域内外力量共同影响 | 第67-68页 |
4.2.3 社会资本在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第68-69页 |
4.2.4 整体处于产业价值链的相对低端环节 | 第69-70页 |
4.3 民权承接大量转移企业的优势分析 | 第70-75页 |
4.3.1 比较扎实的产业基础 | 第70-71页 |
4.3.2 血缘、地缘、学缘关系构成的关系纽带 | 第71-72页 |
4.3.3 区位优势 | 第72-73页 |
4.3.4 浓厚的区域创业氛围 | 第73-74页 |
4.3.5 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 | 第74-75页 |
第五章 民权制冷产业转承企业关系网络结构分析 | 第75-97页 |
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77-82页 |
5.1.1 数据来源 | 第77-78页 |
5.1.2 研究方法 | 第78-82页 |
5.2 网络结构分析 | 第82-93页 |
5.2.1 网络发育不平衡,企业对外连通能力差异很大 | 第82-85页 |
5.2.2 网络呈现比较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 | 第85-86页 |
5.2.3 网络发育不完善,整体连通能力不强 | 第86-87页 |
5.2.4 经济、技术、社会关系网络具有近似的结构特征 | 第87-89页 |
5.2.5 社会交流网络的中心依赖性最为突出 | 第89-90页 |
5.2.6 网络呈现稀疏化和多核心化趋势 | 第90-91页 |
5.2.7 中介节点具有较强的异质性 | 第91-9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3-97页 |
第六章 转移企业在民权制冷企业网络中的角色识别 | 第97-117页 |
6.1 转移企业网络角色识别方法 | 第97-101页 |
6.1.1 已有研究及启示 | 第97-99页 |
6.1.2 本文采用的识别方法与步骤 | 第99-101页 |
6.2 转移企业在民权制冷企业关系网络中的角色识别 | 第101-110页 |
6.2.1 经济联系网络中的角色识别 | 第102-104页 |
6.2.2 技术合作网络中的角色识别 | 第104-105页 |
6.2.3 社会交流网络中的角色识别 | 第105-107页 |
6.2.4 基于技术合作全网络的技术守门员识别 | 第107-108页 |
6.2.5 转移企业网络角色的综合辨识 | 第108-110页 |
6.3 转移企业网络角色形成原因 | 第110-115页 |
6.3.1 转移企业的属性特征 | 第110-111页 |
6.3.2 转移企业的拓张战略 | 第111-112页 |
6.3.3 转移企业在承接地的社会资本 | 第112-113页 |
6.3.4 转移企业的企业文化 | 第113-114页 |
6.3.5 承接地的产业条件及地域文化 | 第114-11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七章 转移企业与民权本地企业的双向嵌入分析 | 第117-137页 |
7.1 理论框架构建 | 第117-120页 |
7.1.1 已有研究及启示 | 第117-119页 |
7.1.2 双向嵌入分析框架 | 第119-120页 |
7.2 转移企业地方嵌入分析 | 第120-127页 |
7.2.1 转移企业地方嵌入特点 | 第120-122页 |
7.2.2 转移企业地方嵌入演进过程 | 第122-123页 |
7.2.3 转移企业地方嵌入障碍机制 | 第123-127页 |
7.3 本地企业嵌入价值链与升级分析 | 第127-135页 |
7.3.1 本地企业嵌入价值链分析 | 第127-130页 |
7.3.2 本地企业升级分析 | 第130-133页 |
7.3.3 本地企业嵌入价值链与升级的障碍机制 | 第133-135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八章 民权制冷企业网络演化分析 | 第137-153页 |
8.1 民权制冷企业网络演化阶段 | 第138-141页 |
8.1.1 1986 年-2000 年,从孤立点到松散性网络雏形 | 第138-139页 |
8.1.2 2001 年-2009 年,封闭性区域内部网络 | 第139-140页 |
8.1.3 2010 年以后,开放性学习创新网络 | 第140-141页 |
8.2 民权制冷企业网络演化机理 | 第141-149页 |
8.2.1 从冰熊到“熊兵”的衍生奠定了网络基础 | 第142-144页 |
8.2.2 选择环境与社会资本吸引了大量转移企业 | 第144-145页 |
8.2.3 产业转移提供了发展的区位机会窗口 | 第145-146页 |
8.2.4 路径依赖、路径破坏与路径创造共同决定网络演化方向 | 第146-148页 |
8.2.5 报酬递增与区域自增强推动了网络发育 | 第148-149页 |
8.3 本章小结 | 第149-153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3-165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153-158页 |
9.1.1“网络”是转移企业与承接地企业交互耦合的载体 | 第153-154页 |
9.1.2 双向嵌入是转移企业与承接地企业互动耦合的必由之路 | 第154-155页 |
9.1.3 社会资本对转移企业地方嵌入和地方产业发展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 第155-156页 |
9.1.4 转移企业在转承企业关系网络中的角色具有显著的异质性 | 第156-157页 |
9.1.5 产业转移作用下的区域企业网络具有复杂的演化机理 | 第157-158页 |
9.2 推动转移企业、承接地企业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158-160页 |
9.2.1 优化硬条件和软环境,构建区域产业“吸聚场” | 第158-159页 |
9.2.2 强化人力资本建设,打造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 第159页 |
9.2.3 以双向嵌入推动承接地产业转型升级 | 第159-160页 |
9.2.4 提高区域产业政策、措施的针对性 | 第160页 |
9.3 创新之处 | 第160-162页 |
9.3.1 提出了一个新的综合性研究框架 | 第160页 |
9.3.2 基于三种分类网络有助于认识转移企业地方嵌入的过程和机理 | 第160-161页 |
9.3.3 实现了对转移企业网络角色的定量分析 | 第161页 |
9.3.4 深化了对社会资本作用两面性的认识 | 第161-162页 |
9.4 局限及展望 | 第162-165页 |
9.4.1 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162页 |
9.4.2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162-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7页 |
附录:民权制冷产业集群企业调查问卷 | 第177-18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85-186页 |
致谢 | 第186-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