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贫困与反贫困的相关理论 | 第21-29页 |
2.1 贫困与反贫困的概念 | 第21-22页 |
2.1.1 贫困的概念 | 第21-22页 |
2.1.2 反贫困的概念 | 第22页 |
2.2 贫困的类型 | 第22-23页 |
2.2.1 广义贫困和狭义贫困 | 第22-23页 |
2.2.2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 第23页 |
2.2.3 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 | 第23页 |
2.3 反贫困的相关理论介绍 | 第23-29页 |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理论 | 第23-24页 |
2.3.2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第24-25页 |
2.3.3 循环积累因果论 | 第25-26页 |
2.3.4 一些国际组织的反贫困理论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我国的反贫困思想与农村反贫困实践 | 第29-39页 |
3.1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的反贫困思想与实践 | 第29-30页 |
3.1.1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的反贫困思想 | 第29-30页 |
3.1.2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反贫困实践 | 第30页 |
3.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反贫困的思想与反贫困实践 | 第30-36页 |
3.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反贫困思想 | 第30-34页 |
3.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反贫困实践 | 第34-36页 |
3.3 我国农村反贫困工作取得的成就 | 第36-39页 |
3.3.1 扶贫方式由“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 | 第36-37页 |
3.3.2 扶贫监测与瞄准机制日益健全 | 第37页 |
3.3.3 基础设施状况有所改善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山西省P县农村贫困的现状及反贫困存在的问题 | 第39-53页 |
4.1 P县农村贫困的现状 | 第39-41页 |
4.2 P县农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 | 第41-44页 |
4.2.1 贫困户性别分布 | 第41页 |
4.2.2 贫困户年龄分布 | 第41-42页 |
4.2.3 贫困户受教育程度 | 第42页 |
4.2.4 贫困户类型 | 第42-43页 |
4.2.5 耕地种植面积 | 第43页 |
4.2.6 贫困户参与新农合与新农保的情况 | 第43-44页 |
4.3 贫困户自己认为的致贫原因 | 第44-47页 |
4.3.1 自然条件恶劣 | 第44-45页 |
4.3.2 收入来源单一 | 第45页 |
4.3.3 劳动力缺乏 | 第45页 |
4.3.4 家人患病或残疾 | 第45-46页 |
4.3.5 子女上学负担重 | 第46页 |
4.3.6 赡养老人与多子女抚养负担重 | 第46页 |
4.3.7 突发事件 | 第46-47页 |
4.4 当前P县的反贫困措施及成效 | 第47-48页 |
4.4.1 促进教育扶贫 | 第47页 |
4.4.2 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 第47页 |
4.4.3 实施金融扶贫 | 第47-48页 |
4.4.4 统筹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 第48页 |
4.5 P县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 | 第48-53页 |
4.5.1 人口素质较低及人才缺乏 | 第48-49页 |
4.5.2 反贫困机制不完善 | 第49页 |
4.5.3 基础设施薄弱 | 第49-50页 |
4.5.4 贫困户参与不足 | 第50页 |
4.5.5 反贫困主体单一 | 第50-51页 |
4.5.6 产业扶贫难度大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农村反贫困的对策与建议 | 第53-63页 |
5.1 提升人口素质并创新人才吸引机制 | 第53-55页 |
5.1.1 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 | 第53页 |
5.1.2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 第53页 |
5.1.3 进行精神扶贫 | 第53-54页 |
5.1.4 创新人才吸引机制 | 第54-55页 |
5.2 健全反贫困机制 | 第55-58页 |
5.2.1 强化精准扶贫识别机制 | 第55-56页 |
5.2.2 健全精准扶贫考核机制 | 第56页 |
5.2.3 完善贫困退出机制 | 第56-57页 |
5.2.4 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 第57页 |
5.2.5 加强干部驻村帮扶机制 | 第57-58页 |
5.3 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 第58-59页 |
5.3.1 加快交通建设 | 第58页 |
5.3.2 解决农民用水问题 | 第58-59页 |
5.4 统筹多方资源参与扶贫 | 第59-61页 |
5.4.1 加大宣传力度 | 第59页 |
5.4.2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 | 第59-60页 |
5.4.3 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 | 第60-61页 |
5.5 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 第61-63页 |
5.5.1 产业化经营绿色农业 | 第61页 |
5.5.2 大力推动旅游扶贫 | 第61-62页 |
5.5.3 推行“互联网+电商扶贫”来助力产业发展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