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城市社区工作人员激励机制研究--以深圳市L街道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9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第9-12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框架第12-16页
        一、研究方法第12-14页
        二、研究框架第14-16页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工具第16-24页
    第一节 核心概念第16-20页
        一、社区工作人员第16-17页
        二、激励第17-20页
    第二节 理论基础第20-24页
        一、关于赫茨伯格第20页
        二、双因素理论的内容第20-22页
        三、双因素理论对本文的指导意义第22-24页
第三章 L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第24-34页
    第一节L街道基本情况及其工作人员激励的政策体系第24-27页
        一、L街道的基本情况第24-25页
        二、L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基本情况第25-26页
        三、L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激励的政策体系第26-27页
    第二节 期望激励的政策内涵与标准第27-29页
        一、工资第27-28页
        二、福利第28页
        三、晋升机制及职业生涯规划第28页
        四、岗位培训第28-29页
    第三节 尊重激励的政策内涵与标准第29-30页
        一、尊重人的生命价值方面第29页
        二、尊重人的兴趣和生活方式方面第29页
        三、尊重人的劳动方式和劳动成果方面第29-30页
        四、尊重个人的目标方面第30页
    第四节 奖惩激励的政策内涵与标准第30-32页
        一、社区工作站正、副站长第30-31页
        二、社区工作站功能组正、副组长第31页
        三、社区党务专职第31页
        四、社区网格员第31-32页
        五、社区普通专职和社区其他工作人员第32页
        六、居委专职第32页
    第五节 竞争激励的政策内涵与标准第32-33页
    第六节 参与激励的政策内涵与标准第33-34页
第四章 L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激励机制的问题第34-45页
    第一节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第34-37页
        一、性别和年龄构成第34页
        二、政治面貌第34页
        三、受教育程度第34-35页
        四、户籍所在地第35页
        五、工作年限第35-36页
        六、在深圳居住年限第36页
        七、目前在社区的工作岗位第36-37页
    第二节 激励机制的问题分析第37-45页
        一、期望激励:薪酬福利和晋升通道亟待改善第37-38页
        二、尊重激励:工作负担重与群众支持少第38-40页
        三、奖惩激励:考核频率高与考核设置不合理第40-42页
        四、竞争激励:岗位交流缺乏与积极进取精神缺失第42-43页
        五、参与激励:社区民主氛围不浓与工作能动性发挥不足第43-45页
第五章 L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激励机制问题的原因第45-50页
    第一节 期望激励的顶层设计不足第45-46页
        一、社区工作站缺乏明确的法律地位第45页
        二、社区工作人员缺乏职业化发展通道第45页
        三、人员经费保障水平偏低第45-46页
    第二节 尊重激励的现状亟待优化第46-48页
        一、工作负担过于沉重第47页
        二、社会对社区工作的专业化还缺乏共识第47-48页
    第三节 奖惩激励的精细化程度不高第48页
    第四节 竞争激励的重视程度不够第48-49页
    第五节 参与激励的现实动力不足第49-50页
第六章 优化城市社区工作人员激励机制的建议第50-58页
    第一节 完善期望激励的措施第50-52页
        一、薪酬福利第50-51页
        二、晋升机制第51-52页
    第二节 发挥尊重激励的效用第52-53页
        一、社区职责定位第52-53页
        二、休假机制第53页
    第三节 优化奖惩激励的项目和方式第53-55页
        一、“上对下”的考核评比项目第53-55页
        二、“下对上”的评议机制第55页
    第四节 营造竞争激励的工作氛围第55-56页
        一、岗位交流机制第56页
        二、岗位竞赛第56页
    第五节 创造参与激励的外部环境第56-58页
        一、社区工作氛围第56-57页
        二、信息沟通渠道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附录第6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对气象因子及大气环境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南海航道安全空间综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