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1.2.1 观测分析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2 城市模式发展 | 第17-19页 |
1.2.3 冠层模式发展 | 第19-20页 |
1.2.4 城市化对气候以及大气环境研影响究进展 | 第20-22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22-23页 |
1.4 本文工作 | 第23-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6页 |
第二章 模式与方法 | 第36-66页 |
2.1 WRF-Chem模式主要参数化方案 | 第37-44页 |
2.1.1 WRF模式 | 第38-41页 |
2.1.2 CHEM模式 | 第41-44页 |
2.2 城市冠层 | 第44-55页 |
2.2.1 SLAB平板模式 | 第45页 |
2.2.2 UCM单层冠层模式 | 第45-50页 |
2.2.3 BEP多层冠层模式 | 第50-54页 |
2.2.4 BEM建筑物能量模型 | 第54-55页 |
2.3 模式改进与方法 | 第55-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第三章 长三角城市化对气象因子影响的观测分析 | 第66-83页 |
3.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第66-68页 |
3.1.1 研究资料 | 第66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66-6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68-80页 |
3.2.1 温度 | 第68-72页 |
3.2.2 日照时数 | 第72-74页 |
3.2.3 风速 | 第74-75页 |
3.2.4 相对湿度 | 第75-76页 |
3.2.5 降水 | 第76-78页 |
3.2.6 各变量与建成区面积关系 | 第78-8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3页 |
第四章 长三角城市下垫面改变对气象因子以及大气环境影响 | 第83-128页 |
4.1 研究方案设置 | 第83-87页 |
4.1.1 WRF-Chem模式系统设置 | 第83-85页 |
4.1.2 排放源清单 | 第85-86页 |
4.1.3 数值试验方案 | 第86-87页 |
4.2 模拟结果评估 | 第87-96页 |
4.2.1 气象场验证 | 第88-94页 |
4.2.2 浓度场验证 | 第94-96页 |
4.3 对平均气象场的影响 | 第96-107页 |
4.3.1 2 m温度和边界层高度 | 第96-98页 |
4.3.2 2 m相对湿度 | 第98-99页 |
4.3.3 10 m风速与散度 | 第99-100页 |
4.3.4 对地表能量收支影响 | 第100-102页 |
4.3.5 降水 | 第102-107页 |
4.4 对气象场日变化和垂直廓线的影响 | 第107-113页 |
4.4.1 日变化 | 第107-110页 |
4.4.2 垂直场变化 | 第110-113页 |
4.5 城市下垫面改变对浓度场的影响 | 第113-122页 |
4.5.1 PM_(10) | 第113-116页 |
4.5.2 O_3 | 第116-12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8页 |
第五章 不同城市冠层方案对气象因子和大气环境的影响 | 第128-153页 |
5.1 研究方案设置 | 第128-129页 |
5.2 对气象场的影响 | 第129-140页 |
5.2.1 温度 | 第129-137页 |
5.2.2 边界层高度 | 第137页 |
5.2.3 风速 | 第137-140页 |
5.3 对浓度场的影响 | 第140-148页 |
5.3.1 对各冠层方案模拟性能评估 | 第140-143页 |
5.3.2 对平均浓度场的影响 | 第143-14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3页 |
第六章 人为热排放对气象因子和大气环境的影响 | 第153-175页 |
6.1 人为热估算 | 第153-158页 |
6.1.1 研究进展 | 第153-154页 |
6.1.2 估算方法 | 第154-155页 |
6.1.3 估算结果 | 第155-158页 |
6.2 数值试验方案设置 | 第158页 |
6.3 对平均气象场的影响 | 第158-162页 |
6.4 对气象场日变化和垂直变化的影响 | 第162-166页 |
6.5 对浓度场的影响 | 第166-170页 |
6.5.1 对地面平均浓度场影响 | 第166-169页 |
6.5.2 对垂直浓度场影响 | 第169-17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70-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75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75-179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75-176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76-177页 |
7.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77-179页 |
7.3.1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77-178页 |
7.3.2 今后努力方向 | 第178-179页 |
参与项目 | 第179页 |
学术交流 | 第179页 |
发表论文 | 第179-181页 |
致谢 | 第181-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