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凤庆花岗岩体及包体的岩石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3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8-10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1.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临沧花岗岩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包体成因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完成工作量 | 第12-13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3-20页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3-14页 |
2.2 地层概况 | 第14-15页 |
2.3 岩浆岩 | 第15-16页 |
2.4 构造特征 | 第16-18页 |
2.5 区域地质演化 | 第18-20页 |
第3章 寄主岩体与包体地质特征 | 第20-23页 |
3.1 岩体地质特征 | 第20-22页 |
3.2 包体地质特征 | 第22-23页 |
第4章 寄主岩体和包体岩相学、矿物学特征 | 第23-39页 |
4.1 岩体岩相学特征 | 第23-24页 |
4.2 包体岩相学特征 | 第24-29页 |
4.2.1 电气石花岗岩包体 | 第24-26页 |
4.2.2 黑云(斜长)变粒岩包体 | 第26-28页 |
4.2.3 硅化黑云花岗闪长岩包体 | 第28-29页 |
4.3 岩体和包体矿物学特征 | 第29-39页 |
4.3.1 黑云母 | 第29-33页 |
4.3.2 长石 | 第33-39页 |
第5章 寄主岩和包体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39-54页 |
5.1 主量元素分析 | 第39-47页 |
5.2 微量元素分析 | 第47-52页 |
5.3 稀土元素分析 | 第52-54页 |
第6章 主岩和包体成因及岩浆混合作用探讨 | 第54-56页 |
认识与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