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庙地区沙溪庙组储层及其地应力特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地应力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内外地应力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0-13页 |
1.2.2 研究区勘探开发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线路 | 第15-16页 |
1.4 主要成果 | 第16-18页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8-19页 |
第2章 储层基本地质特征 | 第19-43页 |
2.1 研究区位置与勘探简况 | 第19页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9-21页 |
2.3 地层特征 | 第21-23页 |
2.4 沉积特征 | 第23-33页 |
2.5 储层特征 | 第33-41页 |
2.5.1 岩石学特征 | 第33-35页 |
2.5.2 孔隙结构特征 | 第35页 |
2.5.3 物性特征 | 第35-36页 |
2.5.4 敏感性特征 | 第36-38页 |
2.5.5 储层平面展布特征 | 第38-41页 |
2.6 储层测井特征 | 第41-43页 |
第3章 气藏动态特征 | 第43-51页 |
3.1 试气试采简况 | 第43-44页 |
3.2 试采动态特征 | 第44-49页 |
3.2.1 I类气井 | 第45页 |
3.2.2 II类气井 | 第45-46页 |
3.2.3 III类气井 | 第46-48页 |
3.2.4 IV类气井 | 第48-49页 |
3.3 压力、温度 | 第49-50页 |
3.4 流体性质 | 第50-51页 |
第4章 储层岩石力学参数特征研究 | 第51-62页 |
4.1 岩石力学参数实验 | 第51-56页 |
4.1.1 抗张强度测量 | 第51-52页 |
4.1.2 三轴抗压强度测量 | 第52-56页 |
4.2 岩石力学参数模型及剖面建立 | 第56-58页 |
4.2.1 力学参数预测模型 | 第56-57页 |
4.2.2 力学参数预测剖面 | 第57-58页 |
4.3 岩石力学参数分布特征 | 第58-62页 |
4.3.1 砂泥岩力学参数分布特征 | 第58-60页 |
4.3.2 主要储层力学参数分布特征 | 第60-62页 |
第5章 气藏地应力研究及计算模型优选 | 第62-69页 |
5.1 地应力基本概念 | 第62页 |
5.2 地应力成因及特点 | 第62-63页 |
5.3 地应力测量方法原理 | 第63-65页 |
5.3.1 实验测量方法 | 第63-64页 |
5.3.2 矿场压裂测量方法 | 第64-65页 |
5.4 地应力理论计算模型方法及优选 | 第65-69页 |
5.4.1 连续地应力模型 | 第65-68页 |
5.4.2 地应力模型分析与优选 | 第68-69页 |
第6章 气藏地应力特征研究 | 第69-92页 |
6.1 地应力剖面预测模型建立 | 第69-75页 |
6.1.1 垂向地应力 | 第69-70页 |
6.1.2 水平地应力 | 第70-75页 |
6.2 地应力剖面建立 | 第75-76页 |
6.3 气藏地应力剖面特征 | 第76-88页 |
6.3.1 储层地应力大小 | 第76-78页 |
6.3.2 储层地应力方向 | 第78-80页 |
6.3.3 储层与上下围岩地应力关系 | 第80-86页 |
6.3.4 不同类型地应力剖面对裂缝影响 | 第86-88页 |
6.4 储层破裂压力特征 | 第88-92页 |
6.4.1 破裂压力预测模型 | 第88-89页 |
6.4.2 储层破裂压力特征 | 第89-92页 |
第7章 应力研究现场应用 | 第92-99页 |
7.1 GS301井现场应用 | 第93-96页 |
7.1.1 基本情况 | 第93页 |
7.1.2 压裂过程 | 第93-94页 |
7.1.3 压后分析 | 第94-96页 |
7.2 GS307井现场应用 | 第96-99页 |
7.2.1 压裂情况 | 第96-97页 |
7.2.2 压裂分析 | 第97-99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99-101页 |
结论 | 第99-100页 |
建议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