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2.3 现有研究总结 | 第14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4 研究思想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城市群通道内部不同层级铁路出行调查设计与分析 | 第18-52页 |
2.1 不同层级铁路出行调查设计 | 第18-23页 |
2.1.1 我国高速与城际铁路发展水平 | 第18-19页 |
2.1.2 城市群通道内部不同层级铁路出行调查设计 | 第19-21页 |
2.1.3 调查组织与沪宁通道内部不同层级铁路出行数据库建立 | 第21-23页 |
2.2 列车服务属性 | 第23-24页 |
2.3 个人基本属性 | 第24-29页 |
2.3.1 旅客年龄分布 | 第24-25页 |
2.3.2 旅客性别分布 | 第25-26页 |
2.3.3 旅客学历分布 | 第26-27页 |
2.3.4 旅客职业分布 | 第27-28页 |
2.3.5 旅客收入分布 | 第28-29页 |
2.4 出行特征属性 | 第29-32页 |
2.4.1 旅客出行费用来源 | 第29-31页 |
2.4.2 旅客出行目的来源分布 | 第31-32页 |
2.5 站点服务属性 | 第32-41页 |
2.5.1 站点区域位置 | 第32-36页 |
2.5.2 站点可达性 | 第36-37页 |
2.5.3 前往/离开站点耗时 | 第37-40页 |
2.5.4 前往/离开站点金钱花费 | 第40-41页 |
2.6 旅客选择意愿 | 第41-48页 |
2.6.1 列车与站点选择 | 第42-44页 |
2.6.2 列车服务属性 | 第44-45页 |
2.6.3 站点服务属性 | 第45-46页 |
2.6.4 旅客选择意愿小结 | 第46-48页 |
2.7 铁路客流分类 | 第48-50页 |
2.7.1 客流特征 | 第48-49页 |
2.7.2 客流分类 | 第49-50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3章 铁路出行旅客满意度分析 | 第52-76页 |
3.1 不同层级铁路旅客满意度分析 | 第52-61页 |
3.1.1 不同线路起点站满意度分析 | 第53-55页 |
3.1.2 不同线路终点站满意度分析 | 第55-58页 |
3.1.3 不同层级线路列车服务满意度分析 | 第58-61页 |
3.2 不同层级铁路满意度指标分析 | 第61-68页 |
3.2.1 不同层级铁路线性回归 | 第61-62页 |
3.2.2 不同层级线路各指标重要性程度比较 | 第62-65页 |
3.2.3 不同层级铁路满意度指标的评价 | 第65-68页 |
3.3 不同类型旅客铁路满意度分析模型 | 第68-72页 |
3.3.1 二项Lotit模型原理 | 第69-71页 |
3.3.2 旅客总体满意度Logit判断模型 | 第71-72页 |
3.4 不同类型旅客满意度指标分析 | 第72-7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4章 城市群通道内部不同层级铁路出行效用函数 | 第76-92页 |
4.1 不同层级铁路出行效用函数理论方法 | 第76-81页 |
4.1.1 理论基础 | 第76-77页 |
4.1.2 典型模型介绍 | 第77-79页 |
4.1.3 不同层级铁路出行选择效用模型理论框架 | 第79-80页 |
4.1.4 不同层级铁路选择效用函数形式 | 第80-81页 |
4.2 城市群通道内部不同层级效用函数模型参数估计方法 | 第81-82页 |
4.2.1 城市群通道内部不同层级效用函数的蒙特卡洛模拟方法 | 第81-82页 |
4.2.2 参数标定软件简介 | 第82页 |
4.3 不同层级铁路选择效用函数自变量选择 | 第82-87页 |
4.3.1 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 第83-85页 |
4.3.2 不同层级铁路效用选择模型变量显著性排查 | 第85-87页 |
4.4 不同层级铁路出行选择效用模型标定结果 | 第87-89页 |
4.4.1 Mixed Logit模型与参照模型标定结果 | 第87-88页 |
4.4.2 不同层级铁路出行选择效用函数 | 第88-89页 |
4.5 不同层级铁路出行旅客选择行为分析 | 第89-90页 |
4.6 不同层级铁路出行选择效用模型验证 | 第90-9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6页 |
5.1 研究成果与主要结论 | 第92-94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94-95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附录A:调查问卷 | 第102-104页 |
作者简介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