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监管失职罪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 第8-9页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2 环境监管失职罪概述 | 第13-20页 |
2.1 环境监管失职罪的立法规定 | 第13-14页 |
2.2 环境监管失职罪的概念与犯罪构成 | 第14-18页 |
2.2.1 环境监管失职罪的概念 | 第14-15页 |
2.2.2 环境监管失职罪的构成 | 第15-18页 |
2.3 环境监管失职罪的法定刑 | 第1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3 环境监管失职罪的立法缺陷分析 | 第20-27页 |
3.1 环境监管失职罪概念定义不准确 | 第20页 |
3.2 环境监管失职罪构成要件的缺陷 | 第20-23页 |
3.2.1 主体规定不明确 | 第20-21页 |
3.2.2 主观方面内容单一 | 第21-22页 |
3.2.3 客体范围过窄 | 第22-23页 |
3.2.4 实行行为和因果关系界定困难 | 第23页 |
3.3 环境监管失职罪法定刑的缺陷 | 第23-25页 |
3.3.1 入罪标准过高 | 第23-24页 |
3.3.2 法定刑偏低 | 第24页 |
3.3.3 法定刑配置与相关犯罪的法定刑不协调 | 第24-25页 |
3.3.4 刑种过于单一 | 第25页 |
3.4 非刑罚方法的缺失 | 第25-26页 |
3.5 环境监管失职罪认定界限不清 | 第2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4 对国外惩治环境监管失职犯罪的借鉴 | 第27-31页 |
4.1 对德国惩治环境监管失职犯罪的借鉴 | 第27-28页 |
4.2 对美国惩治环境监管失职犯罪的借鉴 | 第28页 |
4.3 对俄罗斯惩治环境监管失职犯罪的借鉴 | 第28-29页 |
4.4 对越南惩治环境监管失职犯罪的借鉴 | 第29-3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5 完善环境监管失职罪的建议 | 第31-44页 |
5.1 环境监管失职罪再定义 | 第31页 |
5.2 环境监管失职罪的犯罪构成方面 | 第31-37页 |
5.2.1 明确主体范围 | 第31-32页 |
5.2.2 主观方面内容应包括间接故意 | 第32-33页 |
5.2.3 增加公民的环境权作为本罪的客体 | 第33页 |
5.2.4 准确界定实行行为和因果关系 | 第33-37页 |
5.3 环境监管失职罪的法定刑方面 | 第37-39页 |
5.3.1 降低入罪标准 | 第37-38页 |
5.3.2 提高法定刑幅度并设置不同的量刑档次 | 第38-39页 |
5.3.3 增加财产刑和资格刑 | 第39页 |
5.4 非刑罚方法的适用 | 第39-41页 |
5.5 环境监管失职罪认定界限的明确 | 第41-43页 |
5.5.1 监管失职与一般工作失误的认定 | 第41页 |
5.5.2 环境监管失职罪与相关罪名的认定 | 第41-43页 |
5.5.3 一罪与数罪的认定 | 第4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