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建设和发展论文--国民经济现代化论文

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协调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引言第14-2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16-18页
        1.2.1 研究对象第16-17页
        1.2.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8-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页
        1.3.2 技术路线第18-20页
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第20-50页
    2.1 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城镇化的相关关系第20-31页
        2.1.1 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第20-23页
        2.1.2 城镇化与金融发展第23-27页
        2.1.3 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第27-30页
        2.1.4 同时包含三者的研究第30-31页
    2.2 系统论与协同论第31-39页
        2.2.1 经济学中的系统论与协同论第31-35页
        2.2.2 作为系统的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城镇化第35-38页
        2.2.3 三系统协调互动第38-39页
    2.3 城市群理论与增长极理论第39-47页
        2.3.1 城市群理论第39-43页
        2.3.2 增长极理论第43-46页
        2.3.3 以城市群为依托的国家增长极体系第46-47页
    2.4 本章小结第47-50页
3 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城镇化的互动机理与实证第50-78页
    3.1 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第50-58页
        3.1.1 生产要素流动第50-52页
        3.1.2 生产要素配置第52-53页
        3.1.3 要素流动与产业转移第53-54页
        3.1.4 要素配置与产业升级第54-56页
        3.1.5 金融发展与产业升级第56-58页
    3.2 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化实现第58-62页
        3.2.1 产业城镇化的先导地位第58-60页
        3.2.2 产业城镇化对人口与空间城镇化的引致关系第60-61页
        3.2.3 金融促进下的城镇化发展第61-62页
    3.3 城镇化对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反向促进第62-66页
        3.3.1 城镇化对要素的配置优化第62-63页
        3.3.2 城镇化对金融发展的拉动第63-64页
        3.3.3 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城镇化互动闭环第64-66页
    3.4 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城镇化协调发展机理的实证第66-75页
        3.4.1 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第66-69页
        3.4.2 空间计量交互项实证结果第69-75页
    3.5 本章小结第75-78页
4 中国城市群的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城镇化发展状况第78-98页
    4.1 中国城市群的选择与说明第78-81页
        4.1.1 研究样本参照标准第78-79页
        4.1.2 研究样本实际选择第79-80页
        4.1.3 样本城市群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第80-81页
    4.2 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状况第81-96页
        4.2.1 经济概况第81-84页
        4.2.2 金融发展第84-93页
        4.2.3 城镇化水平第93-96页
    4.3 本章小结第96-98页
5 城市群视角下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机理与实证第98-124页
    5.1 城市群视角下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城镇化协调发展机理第98-109页
        5.1.1 双边城市群与核心边缘结构第98页
        5.1.2 核心边缘结构的形成与扰动第98-103页
        5.1.3 核心边缘结构效应第103-107页
        5.1.4 核心边缘结构下要素配置的帕累托分析第107-109页
    5.2 城市群视角下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第109-117页
        5.2.1 耦合度的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第109-112页
        5.2.2 三系统耦合度计算与结果说明第112-115页
        5.2.3 三系统耦合度的空间相关性第115-117页
        5.2.4 相关性计算结果说明第117页
    5.3 长江三角洲对江淮经济区的影响案例第117-123页
        5.3.1 基本情况介绍第117-118页
        5.3.2 协整关系检验第118-119页
        5.3.3 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第119-121页
        5.3.4 对比分析与结论第121-123页
    5.4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6 研究结论第124-128页
    6.1 主要研究工作第124页
    6.2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第124-125页
    6.3 研究展望第125-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4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4-138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口历史推断的随机模型与方法研究
下一篇:面向节能的高速列车速度自动控制优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