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多年生豆科牧草论文

播种量和品种对紫花苜蓿植株动态变化与生产性能的影响

致谢第4-8页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缩略语第15-16页
1. 文献综述第16-35页
    1.1 苜蓿产业发展概况第16-19页
        1.1.1 苜蓿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利用历史第16页
        1.1.2 苜蓿产业发展第16-19页
            1.1.2.1 区域分布第16-17页
            1.1.2.2 生产贸易第17-19页
            1.1.2.3 存在问题第19页
    1.2 苜蓿自疏现象第19-20页
        1.2.1 自疏概念和内涵第19页
        1.2.2 自疏现象研究概况第19-20页
    1.3 苜蓿生产研究概况第20-28页
        1.3.1 品种选择第20-21页
        1.3.2 栽培管理第21-26页
            1.3.2.1 土壤耕作第21页
            1.3.2.2 播种密度第21-23页
            1.3.2.3 越冬能力第23页
            1.3.2.4 灌溉技术第23页
            1.3.2.5 施肥技术第23-25页
            1.3.2.6 病虫害防治第25-26页
        1.3.3 收获制度第26-28页
            1.3.3.1 刈割时间第26-27页
            1.3.3.2 刈割频率第27页
            1.3.3.3 留茬高度第27-28页
        1.3.4 农艺性状与综合评价第28页
            1.3.4.1 苜蓿农艺性状第28页
            1.3.4.2 苜蓿综合评价第28页
    1.4 苜蓿草品研发应用第28-33页
        1.4.1 苜蓿营养成分及其作用第28-30页
            1.4.1.1 苜蓿蛋白质营养第29页
            1.4.1.2 苜蓿纤维的营养第29-30页
            1.4.1.3 苜蓿矿物质营养第30页
        1.4.2 苜蓿对畜牧业的作用第30-31页
            1.4.2.1 紫花苜蓿对养牛业的影响第30-31页
            1.4.2.2 苜蓿对养猪业的影响第31页
        1.4.3 苜蓿的医用保健价值第31-32页
        1.4.4 苜蓿的社会作用和生态功能第32-33页
    1.5 下一步发展建议第33-35页
2. 引言第35-37页
3. 试验一 播种量和品种对紫花苜蓿植株动态变化和干物质产量的影响第37-55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7-39页
        3.1.1 试验地概况第37-38页
        3.1.2 参试苜蓿品种第38页
        3.1.3 试验设计第38页
        3.1.4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38-39页
            3.1.4.1 植株数第38页
            3.1.4.2 越冬率第38页
            3.1.4.3 初花期第38-39页
            3.1.4.4 干物质产量第39页
        3.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39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9-49页
        3.2.1 播种量和品种对苜蓿越冬率的影响第39-40页
        3.2.2 播种量和品种对苜蓿整个生长发育期植株动态变化的影响第40-43页
            3.2.2.1 播种量对2011年-2014 年苜蓿植株动态变化的影响第40-41页
            3.2.2.2 品种对植株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第41页
            3.2.2.3 播种量和品种对苜蓿植株数量的互作分析第41-43页
        3.2.3 播种量和品种对苜蓿干物质产量的影响第43-45页
            3.2.3.1 播种量对茬次干物质产量的影响第43-44页
            3.2.3.2 品种对不同年份干物质产量的影响第44-45页
            3.2.3.3 播种量和品种对苜蓿干物质产量的互作分析第45页
        3.2.4 茬次对干物质产量的影响第45-46页
        3.2.5 秋眠型对干物质产量的影响第46页
        3.2.6 越冬率、植株数和干物质产量的相关性分析第46页
        3.2.7 三年总干物质产量与植株数的关系第46-49页
    3.3 讨论第49-54页
        3.3.1 播种量和品种对越冬率的影响第49页
        3.3.2 播种量和品种对4年紫花苜蓿植株数动态变化的影响第49-50页
        3.3.3 播种量和品种对干物质产量的影响第50-54页
    3.4 小结第54-55页
4. 试验二播种量和品种对紫花苜蓿分枝数、株高、品质及生物学性状相关性的影响第55-77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5-56页
        4.1.1 试验地概况第55页
        4.1.2 参试紫花苜蓿品种第55页
        4.1.3 试验方法第55页
        4.1.4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55页
            4.1.4.1 初花期第55页
            4.1.4.2 分枝数第55页
            4.1.4.3 植株高度第55页
            4.1.4.4 营养成分分析第55页
        4.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55-56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6-72页
        4.2.1 播种量对不同茬次分枝数的影响第56-57页
            4.2.1.1 播种量对各生长年不同茬次1级分枝数的影响第56页
            4.2.1.2 播种量对各生长年不同茬次2级分枝数的影响第56-57页
            4.2.1.3 播种量和茬次互作对分枝数的影响第57页
        4.2.2 播种量和品种对分枝数的影响第57-61页
            4.2.2.1 播种量和品种对1级分枝数的影响第57-60页
            4.2.2.2 播种量和品种对2级分枝数的影响第60页
            4.2.2.3 播种量和品种对分枝数的互作分析第60页
            4.2.2.4 品种对2级/1 级分枝数之比的影响第60-61页
            4.2.2.5 秋眠型对年度分枝数的影响第61页
        4.2.3 播种量和品种对植株高度的影响第61-67页
            4.2.3.1 播种量对茬次植株高度的影响第61-62页
            4.2.3.2 播种量对年植株高度和的影响第62页
            4.2.3.3 秋眠类型对不同茬次植株高度的影响第62-64页
            4.2.3.4 播种量对品种3年植株高度和的影响第64-65页
            4.2.3.5 品种对年植株高度和的影响第65页
            4.2.3.6 播种量、品种的互作对植株高度和的影响第65-67页
        4.2.4 播种量和品种对苜蓿营养成分的影响第67页
        4.2.5 紫花苜蓿有关生物学性状相关性分析第67-72页
    4.3 讨论第72-75页
        4.3.1 播种量和品种对分枝数的影响第72页
        4.3.2 播种量和品种对植株高度的影响第72-73页
        4.3.3 播种量和品种对营养品质的影响第73-75页
        4.3.4 苜蓿生物学性状相关性分析第75页
    4.4 小结第75-77页
5. 试验三 播种量和品种对紫花苜蓿决策指数和综合效益的影响第77-86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7-78页
        5.1.1 试验地概况第77页
        5.1.2 参试品种第77页
        5.1.3 试验方法第77页
        5.1.4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77页
            5.1.4.1 初花期第77页
            5.1.4.2 分枝数第77页
            5.1.4.3 株高第77页
            5.1.4.4 干物质产量第77页
            5.1.4.5 营养成分分析第77页
            5.1.4.6 决策指数第77页
        5.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77-78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78-83页
        5.2.1 不同播种量和品种决策评价第78页
        5.2.2 不同品种决策评价第78页
        5.2.3 不同秋眠型决策评价第78-80页
        5.2.4 不同茬次决策评价第80-82页
        5.2.5 不同播种量和品种经济效益分析第82-83页
    5.3 讨论第83-85页
        5.3.1 决策指数分析第83-84页
        5.3.2 综合效益分析第84-85页
    5.4 小结第85-86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6-88页
    6.1 结论第86页
    6.2 创新点第86-87页
    6.3 展望第87-88页
7.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与著作第88-89页
8. 参考文献第89-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精氨酸对小鼠DDK综合症的影响及其修饰基因定位研究
下一篇:牡丹韧皮部蔗糖转运机理研究及关键基因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