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观花树木类论文--牡丹论文

牡丹韧皮部蔗糖转运机理研究及关键基因挖掘

致谢第4-10页
缩略词表第10-12页
摘要第12-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8页
    1 蔗糖的合成第14页
    2 蔗糖的运输第14-23页
        2.1 韧皮部结构及功能第15页
        2.2 蔗糖的运输第15-17页
            2.2.1 蔗糖在源端的装载第15-16页
            2.2.2 蔗糖在韧皮部的运输第16-17页
            2.2.3 蔗糖在库端的卸载第17页
        2.3 蔗糖转运蛋白第17-23页
            2.3.1 蔗糖转运蛋白家族及分类第17页
            2.3.2 蔗糖转运蛋白的结构第17-20页
            2.3.3 SUT转运动力学和底物亲和性第20-21页
            2.3.4 SUT基因的表达模式第21-22页
            2.3.5 SUT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第22页
            2.3.6 SUT基因的生理功能第22-23页
            2.3.7 新型蔗糖转运载体—SWEET蛋白第23页
    3 蔗糖的分解第23-25页
    4 韧皮部蔗糖运输路径的研究方法第25-26页
        4.1 超微结构观察第25页
        4.2 活细胞荧光示踪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第25页
        4.3 胶体金免疫定位技术第25-26页
        4.4 绿色荧光蛋白的应用第26页
        4.5 分子克隆与其他方法第26页
    5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转录组学研究中的应用第26-27页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7-28页
第二章 牡丹形态及栽培生理研究第28-43页
    引言第2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8-29页
        1.1 试验材料第28页
        1.2 形态特征指标测量第28-29页
        1.3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第2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9-41页
        2.1 盆栽牡丹形态指标的变化第29-31页
            2.1.1 植株高度(地上高)第29页
            2.1.2 冠幅第29页
            2.1.3 新枝长第29-31页
            2.1.4 鳞芽(花蕾)数量第31页
            2.1.5 花蕾高度第31页
            2.1.6 花蕾直径第31页
        2.2 牡丹各器官可溶性糖组分变化第31-41页
            2.2.1 叶中可溶性糖组分变化第31-34页
            2.2.2 叶柄中可溶性糖组分变化第34页
            2.2.3 鳞芽(花)中可溶性糖组分变化第34-36页
            2.2.4 新茎中可溶性糖组分变化第36-37页
            2.2.5 老茎中可溶性糖组分变化第37-41页
            2.2.6 根中可溶性糖组分变化第41页
    3 结论与讨论第41-43页
        3.1 结论第41-42页
        3.2 讨论第42-43页
第三章 牡丹韧皮部蔗糖转运路径研究第43-70页
    引言第4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3-46页
        1.1 试验材料第43页
        1.2 试验方法第43-46页
            1.2.1 显微结构观察(石蜡切片制备)第43-44页
            1.2.2 超微结构观察第44-45页
                1.2.2.1 电镜切片制备第44-45页
                1.2.2.2 胞间连丝密度测定第45页
            1.2.3 荧光标记引入及观察第45-4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6-68页
        2.1 显微结构观察第46-48页
            2.1.1 主脉的显微结构第46页
            2.1.2 叶柄的显微结构第46页
            2.1.3 新茎韧皮部的显微结构第46-47页
            2.1.4 老茎韧皮部的显微结构第47-48页
            2.1.5 嫁接部位显微结构第48页
            2.1.6 根部的显微结构第48页
        2.2 CF在韧皮部的转运第48-51页
            2.2.1 主脉内CF的转运第48页
            2.2.2 叶柄内CF的转运第48-51页
            2.2.3 新茎内CF的转运第51页
            2.2.4 老茎内CF的转运第51页
            2.2.5 根内CF的转运第51页
        2.3 韧皮部超微结构观察第51-68页
            2.3.1 叶片主脉维管束的超微结构第51-55页
            2.3.2 叶柄维管束的超微结构第55-58页
            2.3.3 新茎韧皮部的超微结构第58-59页
            2.3.4 老茎韧皮部的超微结构第59-60页
            2.3.5 嫁接韧皮部维管束的超微结构第60-61页
            2.3.6 根部韧皮部的超微结构第61-67页
            2.3.7 花瓣维管束的超微结构第67-68页
    3 结论与讨论第68-70页
        3.1 结论第68页
        3.2 讨论第68-70页
第四章 牡丹蔗糖转运蛋白基因(PsSUT2)的克隆与表达分析第70-98页
    引言第70-71页
    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71-79页
        1.1 试验材料第71页
        1.2 药品药剂与仪器设备第71-72页
            1.2.1 试验药品第71页
            1.2.2 仪器设备第71-72页
            1.2.3 引物序列第72页
        1.3 试验方法第72-79页
            1.3.1 总RNA提取及质量检测第72页
            1.3.2 cDNA第一链合成第72-73页
            1.3.3 PsSUT2基因中间片段克隆第73-75页
                1.3.3.1 中间片段扩增第73-74页
                1.3.3.2 中间片段产物回收与纯化第74页
                1.3.3.3 中间片段与T载体的快速连接第74页
                1.3.3.4 感受态细胞的转化与鉴定第74-75页
            1.3.4 PsSUT2基因 3'-RACE克隆第75页
                1.3.4.1 引物设计第75页
                1.3.4.2 巢式PCR扩增第75页
            1.3.5 PsSUT2基因 5'-RACE克隆第75-77页
                1.3.5.1 引物设计第75页
                1.3.5.2 5'-RACE-Ready cDNA的合成第75-76页
                1.3.5.3 巢式PCR扩增第76-77页
            1.3.6 PsSUT2基因序列分析第77-78页
            1.3.7 实时荧光定量表达分析第78-79页
                1.3.7.1 RNA提取第78页
                1.3.7.2 cDNA的合成第78页
                1.3.7.3 引物设计第78页
                1.3.7.4 RT-qPCR反应条件第78-79页
                1.3.7.5 RT-qPCR表达分析第7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9-95页
        2.1 RNA质量及浓度检测第79页
        2.2 PsSUT2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第79-84页
            2.2.1 PsSUT2基因中间片段克隆与序列分析第79-80页
            2.2.2 PsSUT2基因 3'-RACE克隆与序列分析第80-81页
            2.2.3 PsSUT2基因 5'-RACE克隆与序列分析第81-82页
            2.2.4 PsSUT2基因ORF阅读框分析第82-84页
        2.3 牡丹SUT基因同源性与进化树分析第84-86页
            2.3.1 PsSUT2基因同源性与进化树分析第85-86页
        2.4 PsSUT2基因蛋白质结构预测第86-88页
        2.5 实时荧光定量分析第88-95页
            2.5.1 总RNA的提取第88页
            2.5.2 内参引物与PsSUT2基因特异引物的筛选第88-90页
                2.5.2.1 内参引物的筛选第88-89页
                2.5.2.2 PsSUT2特异引物的筛选第89-90页
            2.5.3 荧光定量溶解曲线和扩增曲线第90-91页
            2.5.4 PsSUT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第91-95页
                2.5.4.1 叶第91-92页
                2.5.4.2 叶柄第92-93页
                2.5.4.3 鳞芽(花瓣)第93页
                2.5.4.4 新茎第93页
                2.5.4.5 老茎第93-95页
                2.5.4.6 根第95页
    3 结论与讨论第95-98页
        3.1 结论第95-96页
        3.2 讨论第96-98页
第五章 牡丹蔗糖转运及代谢相关基因的挖掘第98-112页
    引言第9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8-100页
        1.1 材料第98页
        1.2 实验方法第98-100页
            1.2.1 总RNA提取及检测第98-99页
            1.2.2 数据分析第99-100页
                1.2.2.1 Unigene功能注释第99页
                1.2.2.2 Unigene表达量计算第99页
                1.2.2.3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第99-10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0-109页
        2.1 测序结果及质量评估第100页
        2.2 转录组的数据拼接第100-101页
        2.3 Unigene功能注释第101-104页
            2.3.1 unigene的COG分类第101-102页
            2.3.2 unigene的GO分类第102-103页
            2.3.3 unigene NR注释分析第103-104页
        2.4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性分析第104-109页
            2.4.1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与注释第104-105页
            2.4.2 差异表达基因的COG注释第105页
            2.4.3 差异基因GO注释分析第105-106页
            2.4.4 差异基因KEGG注释第106-107页
            2.4.5 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富集性分析第107-108页
            2.4.6 蔗糖转运及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挖掘第108-109页
    3 结论与讨论第109-112页
        3.1 结论第109-110页
        3.2 讨论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6页
ABSTRACT第126-127页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播种量和品种对紫花苜蓿植株动态变化与生产性能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玉米叶片叶绿素检测的高地隙精量施肥机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