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9-15页 |
| ABSTRACT | 第15-21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22-62页 |
| 1.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第22-40页 |
| 1.1 病名渊源 | 第22-24页 |
|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 | 第24-25页 |
| 1.3 慢性肾衰竭的病机 | 第25-28页 |
| 1.4 辨证论治 | 第28-37页 |
| 1.5 孙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总结 | 第37-40页 |
| 2. 西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第40-48页 |
| 2.1 慢性肾衰竭的定义与分期 | 第40-41页 |
| 2.2 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 第41-44页 |
| 2.3 慢性肾衰竭的治疗进展 | 第44-47页 |
| 2.4 小结 | 第47-48页 |
| 3. 中药大黄及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研究概况 | 第48-52页 |
| 3.1 大黄的功效及用法、用量 | 第48-49页 |
| 3.2 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 | 第49页 |
| 3.3 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研究概况 | 第49-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62页 |
| 第二部分 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循证医学证据 | 第62-97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62页 |
| 二、研究内容 | 第62-63页 |
| 三、资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 1. 技术路线图 | 第63页 |
| 2. 系统评价 | 第63-64页 |
| 四、大黄单方或含大黄的中药复方口服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系统评价 | 第64-81页 |
| 1. 文献检索 | 第64-65页 |
|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第65-66页 |
| 3.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 第66页 |
| 4. 偏倚风险评估 | 第66-67页 |
| 5. 统计分析 | 第67-68页 |
| 6. 偏倚的检测 | 第68页 |
| 7. 结果 | 第68-81页 |
| 五、含大黄的中药灌肠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系统评价 | 第81-91页 |
| 1. 文献检索 | 第81页 |
|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第81-82页 |
| 3.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 第82页 |
| 4. 统计分析 | 第82页 |
| 5. 结果 | 第82-91页 |
| 六、讨论 | 第91-93页 |
| 1. 文献质量分析 | 第91页 |
| 2. 关于发表性偏倚 | 第91-92页 |
| 3. 疗效分析 | 第92页 |
| 4. 安全性分析 | 第92-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 第三部分 大黄素通过自噬途径对肾小管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 | 第97-135页 |
| 前言 | 第97-100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00-110页 |
| 1.1 细胞来源 | 第100页 |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100-105页 |
| 1.3 细胞株的复苏、培养、传代 | 第105-106页 |
| 1.4 实验设计 | 第106-107页 |
| 1.5 NRK-52E细胞形态观察 | 第107页 |
| 1.6 蛋白定量分析 | 第107-109页 |
| 1.7 CCK-8细胞活性检测 | 第109页 |
| 1.8 存活细胞数目的检测 | 第109页 |
| 1.9 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NRK-52E细胞凋亡率 | 第109-110页 |
| 1.10 pmRFP-LC3转染及自噬体观察 | 第110页 |
| 1.11 统计学处理 | 第110页 |
| 2. 结果 | 第110-120页 |
| 2.1 顺铂诱导NRK-52E细胞凋亡 | 第110-111页 |
| 2.2 大黄素改善顺铂诱导的NRK-52E细胞凋亡 | 第111-113页 |
| 2.3 大黄素诱导NRK-52E细胞自噬 | 第113-114页 |
| 2.4 大黄素诱导自噬达到改善顺铂引起的NRK-52E细胞凋亡 | 第114-116页 |
| 2.5 大黄素通过调节AMPK/mTOR信号通路诱导自噬 | 第116-120页 |
| 2.6 大黄素通过调节MAPK信号通路诱导自噬 | 第120页 |
| 3. 讨论 | 第120-126页 |
| 结论 | 第126-127页 |
| 实验创新点 | 第127-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35页 |
| 第四部分 “益肾清利、和络泄浊法加减大黄”辨证方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临床疗效观察 | 第135-146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135页 |
| 2. 一般资料 | 第135-136页 |
| 2.1 病例来源 | 第135页 |
| 2.2 患者基本情况 | 第135-136页 |
| 3. 诊断标准 | 第136页 |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36页 |
| 3.2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 第136页 |
| 4. 纳入和排除标准 | 第136-137页 |
| 4.1 纳入病例标准 | 第136-137页 |
| 4.2 排除病例标准 | 第137页 |
| 5. 治疗方案 | 第137-138页 |
| 5.1 一般治疗 | 第137页 |
| 5.2 中医治疗 | 第137-138页 |
| 6. 观察指标 | 第138页 |
| 6.1 中医临床症状 | 第138页 |
| 6.2 理化检查指标 | 第138页 |
| 7. 疗效标准 | 第138-139页 |
| 7.1 临床总疗效判定标准 | 第138-139页 |
| 7.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139页 |
| 8. 统计分析 | 第139-140页 |
| 9. 结果 | 第140-146页 |
| 9.1 中医症状积分疗效评价 | 第140-141页 |
| 9.2 患者治疗前后Scr、BUN、UA的变化 | 第141-143页 |
| 9.3 患者治疗前后RBC、Hb、TC和TG的变化 | 第143-146页 |
| 讨论 | 第146-148页 |
| 1. “益肾清利、和络泄浊”基本方解析 | 第146-147页 |
| 2. 疗效分析 | 第147-148页 |
| 2.1 对临床症状的影响 | 第147页 |
| 2.2 对肾功能的影响 | 第147页 |
| 2.3 对其它指标的影响 | 第147-148页 |
| 3. 不足与展望 | 第1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8-149页 |
| 附录 | 第149-155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55-156页 |
| 致谢 | 第156-158页 |
| 作者简介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