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0页 |
1.1 引言 | 第19-2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1.1.2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20-2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21-27页 |
1.2.1 近自然森林经营 | 第21页 |
1.2.2 近自然化改造对上层林木生长的影响 | 第21-23页 |
1.2.3 近自然化改造对套种阔叶树的影响 | 第23页 |
1.2.4 近自然化改造对林下天然更新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第23-25页 |
1.2.5 近自然化改造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 第25-26页 |
1.2.6 近自然化改造对林分结构的影响 | 第26-27页 |
1.3 研究的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28-29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人工针叶林生长对强度采伐的动态响应 | 第30-4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2.1.1 试验地概况 | 第31页 |
2.1.2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6页 |
2.2.1 马尾松人工林生长对强度采伐的动态响应 | 第33-40页 |
2.2.2 杉木人工林生长对强度采伐的动态响应 | 第40-46页 |
2.3 小结 | 第46-48页 |
2.3.1 马尾松 | 第46-47页 |
2.3.2 杉木 | 第47-48页 |
第三章 人工针叶林强度采伐后套种阔叶树种的生长动态 | 第48-5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3.1.1 试验地概况 | 第48-49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4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8页 |
3.2.1 马尾松人工林强度采伐后套种阔叶树种的生长动态 | 第49-54页 |
3.2.2 杉木人工林强度采伐后套种阔叶树种的生长动态 | 第54-58页 |
3.3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人工针叶林近自然化改造后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 | 第59-9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4.1.1 试验地概况 | 第59-60页 |
4.1.2 研究方法 | 第60-6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1-88页 |
4.2.1 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后林下植被多样性 | 第61-74页 |
4.2.2 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后林下植被多样性 | 第74-88页 |
4.3 小结 | 第88-90页 |
第五章 人工针叶林近自然化改造后林地土壤养分变化 | 第90-11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90-92页 |
5.1.1 试验地概况 | 第90-91页 |
5.1.2 研究方法 | 第91页 |
5.1.3 数据处理 | 第91-9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92-117页 |
5.2.1 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后林地土壤养分动态变化 | 第92-105页 |
5.2.2 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后林地土壤养分动态变化 | 第105-117页 |
5.3 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18-128页 |
6.1 结论 | 第118-120页 |
6.1.1 近自然改造后的马尾松、杉木生长 | 第118页 |
6.1.2 林下套种阔叶树的生长 | 第118-119页 |
6.1.3 近自然化改造后林下物种多样性变化 | 第119页 |
6.1.4 近自然化改造后林地土壤肥力变化 | 第119-120页 |
6.2 讨论 | 第120-126页 |
6.2.1 针叶人工林近自然改造后的上层林木生长 | 第120-123页 |
6.2.2 针叶人工林近自然改造后的下层阔叶树生长 | 第123-124页 |
6.2.3 针叶人工林近自然改造后的林下植被多样性 | 第124-125页 |
6.2.4 针叶人工林近自然改造后的林地土壤养分变化 | 第125-126页 |
6.3 展望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7页 |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 第147-149页 |
致谢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