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地方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

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状和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1 绪论第6-12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6-7页
        1.1.1 研究背景第6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6-7页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7-8页
        1.2.1 研究内容第7-8页
        1.2.2 研究方法第8页
    1.3 文献综述第8-12页
        1.3.1 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研究现状第8-9页
        1.3.2 对地级市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研究第9-10页
        1.3.3 对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研究现状第10-12页
2 概念界定第12-16页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2-13页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概念及形式第13-14页
        2.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概念第13页
        2.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形式第13-14页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第14-15页
    2.4 SWOT分析法第15-16页
        2.4.1 SWOT分析法综述第15页
        2.4.2 SWOT分析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第15-16页
3 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现状第16-27页
    3.1 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6-19页
        3.1.1 扬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情况第16-17页
        3.1.2 扬州市级与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比情况第17-18页
        3.1.3 扬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市级单位及各区县分布情况第18-19页
    3.2 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第19-27页
        3.2.1 扬州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数量情况第19-20页
        3.2.2 扬州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与扬州市级非遗项目对应情况第20-21页
        3.2.3 扬州市级与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数量对比情况第21-22页
        3.2.4 扬州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区域分布第22-23页
        3.2.5 扬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性别情况第23-24页
        3.2.6 扬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龄情况第24-25页
        3.2.7 扬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受教育情况第25-27页
4 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保护举措的现状分析第27-39页
    4.1 按类别分析第27-34页
        4.1.1 民间文学第27-28页
        4.1.2 传统音乐第28-29页
        4.1.3 传统舞蹈第29页
        4.1.4 传统戏剧第29-30页
        4.1.5 曲艺第30页
        4.1.6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第30-31页
        4.1.7 传统美术第31-32页
        4.1.8 传统技艺第32-33页
        4.1.9 传统医药第33页
        4.1.10 民俗第33-34页
    4.2 综合分析第34-39页
        4.2.1 传承阵地的建设第34-35页
        4.2.2 传承活动的开展第35-37页
        4.2.3 传承模式的创新第37-39页
5 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策略分析研究第39-47页
    5.1 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SWOT分析第39-42页
        5.1.1 优势第39页
        5.1.2 劣势第39-40页
        5.1.3 机遇第40-41页
        5.1.4 挑战第41-42页
    5.2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举措的经验借鉴第42-44页
        5.2.1 美日韩等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举措概述第42-43页
        5.2.2 我国中央、省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举措概述第43页
        5.2.3 苏州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举措概述第43-44页
    5.3 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和培养建议第44-47页
        5.3.1 完善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绩效考核机制第44页
        5.3.2 培养结构合理的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研究专职人才队伍第44-45页
        5.3.3 加快对优秀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记录第45页
        5.3.4 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的财政支持力度第45-47页
6 参考文献第47-50页
7 附录第50-62页
8 致谢第62-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定向刨花板生命周期评价(LCA)及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下一篇:广西大青山杉木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