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大跨度公铁两用倒梯形断面钢桁梁气动力与抖振性能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5页
    1.1 大跨度钢桁梁斜拉桥发展概况第13-15页
    1.2 桁梁桥抖振响应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 气动导纳函数研究第18-21页
    1.4 斜向风作用下主梁气动参数研究第21页
    1.5 跨向相关性研究第21-23页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2章 倒梯形桁梁气动导纳函数识别风洞试验第25-48页
    2.1 概述第25页
    2.2 作用在桥梁上的风荷载第25-27页
        2.2.1 静风力第25-26页
        2.2.2 气动自激力第26-27页
        2.2.3 抖振力第27页
    2.3 气动导纳函数识别第27-29页
        2.3.1 气动导纳函数概述第27-28页
        2.3.2 桁梁气动导纳函数识别理论第28-29页
    2.4 试验脉动紊流风特性第29-31页
    2.5 试验模型与测量设备第31-33页
        2.5.1 高频动态天平第31-32页
        2.5.2 倒梯形桁梁模型第32-33页
    2.6 气动导纳函数风洞试验第33-47页
        2.6.1 试验工况第33-34页
        2.6.2 气动导纳函数试验结果第34-42页
        2.6.3 气动导纳函数拟合第42-47页
    2.7 小结第47-48页
第3章 斜向风作用下桁梁气动力系数试验研究第48-58页
    3.1 概述第48页
    3.2 试验模型与装置第48-50页
    3.3 气动力系数与坐标系统定义第50-51页
    3.4 试验结果分析第51-54页
    3.5 斜向风作用理论分析对比第54-56页
    3.6 小结第56-58页
第4章 桁梁遮挡效应风洞试验与CFD模拟第58-77页
    4.1 概述第58页
    4.2 桁架测力风洞试验第58-59页
    4.3 桁架梁CFD模拟第59-76页
        4.3.1 SST k-ω湍流计算模型第60页
        4.3.2 模型数值计算域与网络生成第60-62页
        4.3.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第62-76页
    4.4 小结第76-77页
第5章 气动力空间相关性风洞试验第77-99页
    5.1 相关性理论第77-79页
    5.2 试验模型及设备第79-81页
        5.2.1 测力试验设备第79-80页
        5.2.2 测力试验模型第80-81页
        5.2.3 试验工况第81页
    5.3 紊流风场相关性第81-87页
        5.3.1 脉动风生成第81-82页
        5.3.2 脉动风特性第82-85页
        5.3.3 风速跨向相关性第85-87页
    5.4 类平板与箱梁气动力跨向相关性结果与分析第87-97页
        5.4.1 类平板模型相关性第87-89页
        5.4.2 箱梁模型相关性第89-97页
    5.5 小结第97-99页
第6章 倒梯形桁梁气动力空间相关性研究第99-138页
    6.1 倒梯形桁梁模型气动力相关性第99-132页
        6.1.1 倒梯形桁梁抖振力测量第99-101页
        6.1.2 倒梯形桁梁抖振力功率谱第101-104页
        6.1.3 倒梯形桁梁气动力时域相关系数第104-114页
        6.1.4 倒梯形桁梁气动力跨向相干函数第114-132页
    6.2 跨向相干函数经验公式拟合第132-134页
    6.3 跨向相干函数拟合结果与分析第134-136页
    6.4 小结第136-138页
第7章 基于虚拟激励法的桁梁桥随机抖振响应研究第138-150页
    7.1 概述第138页
    7.2 桥梁风振响应虚拟激励法原理第138-139页
    7.3 多点多维风振响应虚拟激励法第139-141页
    7.4 多点多维风振响应虚拟激励法有限元软件实现第141-143页
    7.5 大跨度斜拉桥工程实例分析第143-149页
        7.5.1 工程概况简介第143-144页
        7.5.2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计算参数第144-146页
        7.5.3 全桥气弹模型风洞试验第146-148页
        7.5.4 虚拟激励响应计算结果分析第148-149页
    7.6 小结第149-150页
第8章 结论及展望第150-154页
    8.1 论文主要内容第150页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50-151页
    8.3 论文结论第151-152页
    8.4 今后研究建议第152-154页
致谢第154-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64页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第164-165页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货车结构特征的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研究
下一篇:Sn、Ni、Fe氧化物@碳基载体催化剂制备及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