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沉积体系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1页 |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7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7-1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4 主要工作量 | 第19-20页 |
1.5 论文主要成果及特色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1-34页 |
2.1 研究区位置 | 第21页 |
2.2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沉积演化 | 第21-22页 |
2.3 三叠系沉积及地层特征 | 第22-26页 |
2.4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6-34页 |
2.4.1 标志层特征 | 第26-28页 |
2.4.2 厚度与旋回对比 | 第28-29页 |
2.4.3 地层展布特征 | 第29-34页 |
第三章 物源分析 | 第34-70页 |
3.1 西南部周缘古陆特征 | 第34-35页 |
3.2 古流向分析 | 第35-36页 |
3.3 砂岩碎屑组分分析 | 第36-37页 |
3.4 轻、重矿物分析 | 第37-47页 |
3.4.1 轻矿物及岩屑分析 | 第37-44页 |
3.4.2 重矿物分析 | 第44-47页 |
3.5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 第47-56页 |
3.5.1 主量元素分析 | 第47-49页 |
3.5.2 稀土元素分析 | 第49-56页 |
3.6 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定年 | 第56-70页 |
3.6.1 实验样品测试信息 | 第57页 |
3.6.2 锆石成因类型分析 | 第57-64页 |
3.6.3 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 | 第64-65页 |
3.6.4 碎屑锆石沉积物源分析 | 第65-70页 |
第四章 沉积相与盆地属性 | 第70-111页 |
4.1 沉积相标志 | 第70-78页 |
4.1.1 岩性特征 | 第70-72页 |
4.1.2 粒度及结构特征 | 第72页 |
4.1.3 沉积构造 | 第72-74页 |
4.1.4 古生物标志 | 第74-75页 |
4.1.5 测井相标志 | 第75-76页 |
4.1.6 地球化学环境分析 | 第76-78页 |
4.2 沉积相类型 | 第78-82页 |
4.2.1 湖泊相 | 第78-79页 |
4.2.2 辫状河三角洲相 | 第79-82页 |
4.3 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82-97页 |
4.3.1 湖岸线、深湖线划分的原则 | 第82页 |
4.3.2 沉积相连井剖面对比 | 第82-84页 |
4.3.3 沉积相及砂体平面展布 | 第84-97页 |
4.4 沉积演化特征 | 第97-99页 |
4.5 中晚三叠世延长期西南部盆地属性 | 第99-111页 |
4.5.1 龙门岩体侵入时代 | 第99-107页 |
4.5.2 中晚三叠世延长期西南部盆地属性 | 第107-111页 |
第五章 油气富集规律 | 第111-133页 |
5.1 烃源岩特征及分布 | 第111-116页 |
5.1.1 有机质类型 | 第111-112页 |
5.1.2 有机质丰度 | 第112-113页 |
5.1.3 有机质成熟度 | 第113页 |
5.1.4 优质烃源岩分布 | 第113-116页 |
5.2 储层特征 | 第116-122页 |
5.2.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116-118页 |
5.2.2 储层孔隙类型 | 第118-119页 |
5.2.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119-120页 |
5.2.4 物源及沉积相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 第120-122页 |
5.3 油气富集规律 | 第122-133页 |
5.3.1 成藏条件及油藏类型 | 第122-124页 |
5.3.2 油藏分布影响因素 | 第124-131页 |
5.3.3 成藏模式 | 第131-133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9-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
作者简介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