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虹吸分流排水能力理论计算方法
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我国泥石流灾害 | 第12-13页 |
1.2 泥石流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拦挡工程 | 第14-16页 |
1.2.2 水石分离防治 | 第16页 |
1.2.3 生物防治 | 第16-17页 |
1.2.4 泥石流防治机理研究 | 第17-18页 |
1.3 虹吸排水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9-21页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本文创新点 | 第19-21页 |
2 泥石流虹吸分流排水方法 | 第21-28页 |
2.1 虹吸现象 | 第21页 |
2.2 虹吸发生条件及原理 | 第21-23页 |
2.3 泥石流虹吸分流排水技术 | 第23-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3 虹吸管排水能力计算方法 | 第28-38页 |
3.1 虹吸排水管选择 | 第28页 |
3.2 虹吸管排水能力的理论公式 | 第28-32页 |
3.2.1 基本假设 | 第28-29页 |
3.2.2 虹吸管排水能力的理论计算公式推导 | 第29-31页 |
3.2.3 虹吸管排水能力的理论模型 | 第31-32页 |
3.3 结合实际管径计算 | 第32-35页 |
3.4 虹吸排水能力归纳分析 | 第35-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非直线布置形式的虹吸排水能力 | 第38-52页 |
4.1 非直线布置形式研究意义 | 第38页 |
4.2 非直线布置虹吸管排水能力探究 | 第38-42页 |
4.3 非直线布置虹吸管排水能力的讨论 | 第42-51页 |
4.3.1 弧线布置虹吸管排水能力差异探究 | 第43-47页 |
4.3.2 折线布置虹吸管排水能力差异探究 | 第47-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重力流与虹吸流的排水能力对比分析 | 第52-62页 |
5.1 重力流非满管流形成讨论 | 第52-54页 |
5.2 重力流管道流速理论计算 | 第54-55页 |
5.3 重力流排水能力探究 | 第55-56页 |
5.4 重力流排水能力与虹吸流排水能力对比 | 第56-60页 |
5.4.1 重力流与基本模型虹吸管排水能力对比 | 第56-57页 |
5.4.2 重力流与非直线布置虹吸流排水能力对比 | 第57-6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6.1 结论 | 第62-63页 |
6.2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作者简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