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1.1 概述 | 第14页 |
1.2 阿尔兹海默病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 第14-18页 |
1.2.1 病因研究 | 第14-15页 |
1.2.2 诊断方法介绍 | 第15-16页 |
1.2.3 西医治疗方法现状 | 第16-17页 |
1.2.4 中药治疗方法现状 | 第17-18页 |
1.3 针灸和电针治疗AD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1.5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胶原诱导小鼠外周炎症性缺氧模型的建立 | 第20-26页 |
2.1 材料 | 第20-21页 |
2.1.1 实验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20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2.1.3 实验动物来源及实验环境 | 第21页 |
2.2 方法 | 第21-24页 |
2.2.1 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 第21-22页 |
2.2.2 后掌局部病理HE染色 | 第22页 |
2.2.3 肌肉乳酸的测定 | 第22-23页 |
2.2.4 肌肉一氧化氮的测定 | 第23-24页 |
2.2.5 统计学分析 | 第24页 |
2.3 结果 | 第24-25页 |
2.3.1 胶原引发局部慢性炎症HE染色病理图片 | 第24页 |
2.3.2 胶原诱导小鼠骨骼肌缺氧 | 第24-25页 |
2.4 讨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模型小鼠大脑AD样病理产物形成与缺氧状态 | 第26-31页 |
3.1 材料 | 第26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3.2 方法 | 第26-27页 |
3.2.1 大脑石蜡病理切片的制备 | 第26页 |
3.2.2 大脑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26-27页 |
3.2.3 大脑病理切片镀银染色 | 第27页 |
3.3 结果 | 第27-29页 |
3.3.1 模型组大脑出现A β沉积 | 第27-28页 |
3.3.2 模型组小鼠大脑皮层出现神经纤维异常 | 第28页 |
3.3.3 AD模型小鼠大脑缺氧 | 第28-29页 |
3.4 讨论 | 第29-31页 |
第四章 电针改善类AD模型小鼠大脑退行性改变 | 第31-36页 |
4.1 材料 | 第31页 |
4.1.1 实验试剂和抗体 | 第31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4.2 方法 | 第31-33页 |
4.2.1 电针操作方法 | 第31-32页 |
4.2.2 免疫印迹法测蛋白表达 | 第32页 |
4.2.3 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试剂盒操作 | 第32-33页 |
4.2.4 乙酰胆碱(ACh)试剂盒操作 | 第33页 |
4.2.5 统计学分析 | 第33页 |
4.3 结果 | 第33-34页 |
4.3.1 电针1周时增加Aβ和P-tau的表达,2周时减少A β和P-tau | 第33页 |
4.3.2 电针逆转AD模型与记忆相关的胆碱能神经元衰退 | 第33-34页 |
4.4 讨论 | 第34-36页 |
第五章 电针对类AD模型炎症的影响 | 第36-41页 |
5.1 材料 | 第36页 |
5.1.1 实验试剂和抗体 | 第36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5.2 方法 | 第36-37页 |
5.2.1 小鼠大脑和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8、IL-10和TH的测定 | 第36-37页 |
5.2.2 蛋白印迹法检测大脑小胶质细胞的表达 | 第37页 |
5.2.3 统计学分析 | 第37页 |
5.3 结果 | 第37-40页 |
5.3.1 电针对类AD模型炎症因子的影响 | 第37-38页 |
5.3.2 电针激活多巴胺能神经元介导的抗炎机制 | 第38-40页 |
5.3.3 电针对炎症激活的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 第40页 |
5.4 讨论 | 第40-41页 |
第六章 电针对类AD模型缺氧状态的影响 | 第41-44页 |
6.1 材料 | 第41页 |
6.1.1 实验试剂和抗体 | 第41页 |
6.1.2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6.2 方法 | 第41页 |
6.3 结果 | 第41-43页 |
6.3.1 电针改善模型大脑和肌肉缺氧状态 | 第41-42页 |
6.3.2 AD模型缺氧大脑VEGF与HIF-1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3页 |
6.3.3 电针后肌肉乳酸的变化 | 第43页 |
6.4 讨论 | 第43-44页 |
第七章 电针对类AD模型自由基损伤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 第44-51页 |
7.1 材料 | 第44页 |
7.1.1 实验试剂 | 第44页 |
7.1.2 实验仪器 | 第44页 |
7.2 方法 | 第44-45页 |
7.2.1 小鼠大脑CAT、MT、NT含量,肌肉CAT活力、MDA含量测定 | 第44-45页 |
7.2.2 小鼠大脑nNOS、eNOS和iNOS表达测定 | 第45页 |
7.3 结果 | 第45-49页 |
7.3.1 电针降低大脑和肌肉自由基损伤治疗AD | 第45-46页 |
7.3.2 电针的抗氧化效应治疗AD | 第46-47页 |
7.3.3 外周和大脑氧化应激系统分子间相关性分析 | 第47-48页 |
7.3.4 电针促进大脑线粒体增殖治疗AD模型 | 第48-49页 |
7.4 讨论 | 第49-51页 |
第八章 电针对类AD模型泛素化、自噬功能的影响 | 第51-54页 |
8.1 材料 | 第51页 |
8.1.1 实验抗体 | 第51页 |
8.1.2 实验仪器 | 第51页 |
8.2 方法 | 第51页 |
8.2.1 SIRT1、COX4、LC3、Beclin1的测定 | 第51页 |
8.2.2 UCHL1的测定 | 第51页 |
8.2.3 统计学分析 | 第51页 |
8.3 结果 | 第51-53页 |
8.3.1 电针对类AD模型的泛素化功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8.3.2 电针对类AD模型的自噬功能的影响 | 第52-53页 |
8.4 讨论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