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9-20页 |
第一节 环枢关节紊乱定义 | 第9页 |
第二节 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特点 | 第9-11页 |
一、环椎解剖特点 | 第9页 |
二、枢椎解剖特点 | 第9页 |
三、环枢关节 | 第9-10页 |
四、环枢关节附近解剖关系 | 第10页 |
五、环枢关节生物力学特点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环枢关节紊乱发病机制 | 第11-12页 |
第四节 环枢关节紊乱临床诊断 | 第12-13页 |
一、临床表现 | 第12页 |
二、体格检查阳性体征 | 第12页 |
三、临床影像学检查 | 第12-13页 |
第五节 环枢关节紊乱治疗方法 | 第13-17页 |
一、手法复位 | 第13-14页 |
二、其他辅助疗法 | 第14-15页 |
三、肌内效贴治疗 | 第15-17页 |
第六节 疗效评价标准 | 第17-18页 |
一、主观疗效评价标准 | 第18页 |
二、客观疗效评价标准 | 第18页 |
三、长期疗效评价标准 | 第18页 |
第七节 小结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20-24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一、一般资料 | 第20页 |
二、纳入标准 | 第20-21页 |
三、排除标准 | 第21页 |
第二节 治疗方法 | 第21-22页 |
一、基础治疗方案 | 第21-22页 |
二、对照组治疗方案 | 第22页 |
三、治疗组治疗方案 | 第22页 |
第三节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2-23页 |
一、临床症状评估量表 | 第22页 |
二、影像学检查 | 第22页 |
三、疗效评定标准 | 第22-23页 |
第四节 统计学方法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24-26页 |
第一节 临床症状变化情况 | 第24页 |
第二节 张口位X线片齿状突与两侧块间距差值和环椎轴线与齿突轴线距离变化情况 | 第24页 |
第三节 近期疗效比较 | 第24-25页 |
第四节 远期疗效比较 | 第25-26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26-30页 |
第一节 环枢关节紊乱的认识 | 第26页 |
第二节 手法复位治疗环枢关节紊乱疗效分析 | 第26-27页 |
第三节 肌内效贴配合手法复位治疗环枢关节紊乱疗效分析 | 第27-30页 |
一、一般辅助治疗疗效 | 第27-28页 |
二、肌内效贴治疗疗效 | 第28-29页 |
三、肌内效贴治疗的优点 | 第29-30页 |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30-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6页 |
附录 | 第36-38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