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导论 | 第12-29页 |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2-16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四)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1. 相关概念 | 第22-25页 |
2. 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五) 可能创新与进步之处 | 第28-29页 |
一、善治视野下农村社区治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 | 第29-32页 |
(一) 党和政府的领导是多元治理主体互动共治的前提 | 第29-30页 |
1. 政党和党委领导 | 第29-30页 |
2. 政府与政府职能 | 第30页 |
(二) 政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是多元主体优化的保障 | 第30-32页 |
1. 政府职能的“转移”和“强化” | 第30-31页 |
2. 政府与其他主体间的合理分权 | 第31-32页 |
二、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治理各主体存在的问题 | 第32-40页 |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职责错位 | 第32-33页 |
1. 对村民自治的过度干预 | 第32页 |
2. 对农村形势的认识不足 | 第32-33页 |
(二) 基层政府职能未能正确发挥 | 第33-35页 |
1. 权力行使的过于行政化 | 第33-34页 |
2. 公权力运用的不尽合理 | 第34页 |
3. 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 第34-35页 |
(三) 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力度不足 | 第35-36页 |
1. 参与的制度保障不完善 | 第35-36页 |
2. 群众的参与层次比较低 | 第36页 |
(四) 农村社会组织发展尚不成熟 | 第36-38页 |
1. 社会组织的建构不完善 | 第36-37页 |
2. 社会组织参与动力不足 | 第37-38页 |
3. 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缺失 | 第38页 |
(五) 农村村民自治基础较为薄弱 | 第38-40页 |
1. 社区两委的关系不明确 | 第38-39页 |
2. 对政府财政的依赖性强 | 第39-40页 |
三、善治视野下我国农村社区治理主体创新的价值原则 | 第40-47页 |
(一) 善治视野下我国农村社区治理各主体的角色定位 | 第40-44页 |
1. 党和政府 | 第40-41页 |
2. 社区居民 | 第41-43页 |
3. 社会组织 | 第43-44页 |
4. 自治组织 | 第44页 |
(二) 基于善治取向的我国农村社区治理主体创新的基本原则 | 第44-47页 |
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44-45页 |
2. 依法治理原则 | 第45页 |
3. 多元共治原则 | 第45-47页 |
四、善治视野下我国农村社区治理主体创新的思路和对策 | 第47-52页 |
(一) 合理转变政府职能 | 第47-48页 |
(二)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 第48-49页 |
(三) 有序推动社区自治 | 第49页 |
(四) 科学发展社会组织 | 第49-50页 |
(五) 稳定建设社区队伍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