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1.4.1 本文的创新 | 第16页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互联网保险基本理论 | 第17-20页 |
2.1 互联网保险的界定 | 第17页 |
2.2 互联网保险的特点 | 第17-18页 |
2.3 发展互联网保险的必要性 | 第18-20页 |
2.3.1 传统代理人渠道增长乏力 | 第18页 |
2.3.2 银保渠道受限量价齐跌 | 第18-20页 |
第三章 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概况 | 第20-35页 |
3.1 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3.1.1 萌芽期(1997-2001) | 第20页 |
3.1.2 探索期(2008-2011) | 第20-21页 |
3.1.3 发展期(2012-2013) | 第21页 |
3.1.4 全面爆发期(2014-) | 第21页 |
3.2 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现状 | 第21-24页 |
3.2.1 场景化 | 第21-22页 |
3.2.2 成长速度 | 第22-23页 |
3.2.3 行业提升空间 | 第23页 |
3.2.4 行业竞争激烈程度 | 第23-24页 |
3.3 我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市场环境及影响分析 | 第24-27页 |
3.3.1 行业经济环境及影响分析 | 第24-26页 |
3.3.2 行业政治环境及影响分析 | 第26-27页 |
3.3.3 行业社会环境及影响分析 | 第27页 |
3.4 我国互联网保险行业险种结构及创新 | 第27-32页 |
3.4.1 我国互联网保险行业险种结构特征 | 第27-28页 |
3.4.2 我国互联网保险行业产品主要类别 | 第28-30页 |
3.4.3 我国互联网保险行业产品创新情况 | 第30-32页 |
3.5 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3.5.1 信息安全问题 | 第32页 |
3.5.2 互联网保险产品结构过于单一 | 第32-33页 |
3.5.3 网上销售流程不熟悉,服务功能不完善 | 第33页 |
3.5.4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3页 |
3.5.5 互联网保险监管缺失 | 第33-34页 |
3.5.6 消费群众认同度不高 | 第34页 |
3.5.7 专业经营人才缺位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国外互联网保险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5-40页 |
4.1 美国Metromile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35-36页 |
4.1.1 公司模式介绍 | 第35页 |
4.1.2 模式优势 | 第35页 |
4.1.3 对我国互联网保险启示 | 第35-36页 |
4.2 德国Friendsurance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36-39页 |
4.2.1 公司模式介绍 | 第36-37页 |
4.2.2 模式优势 | 第37页 |
4.2.3 模式特点 | 第37-38页 |
4.2.4 对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启示 | 第38-39页 |
4.3 其他国家互联网保险案例 | 第39-40页 |
4.3.1 根据场景化需求产生的互联网保险产品 | 第39页 |
4.3.2 根据个性定制化需求产生的互联网保险产品 | 第39页 |
4.3.3 根据长尾客户需求产生的互联网保险产品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发展我国互联网保险对策 | 第40-43页 |
5.1 加强互联网技术安全研究 | 第40页 |
5.2 对互联网保险产品进行创新 | 第40-41页 |
5.3 完善网上销售流程,改进保险公司服务 | 第41页 |
5.4 加快网络保险立法步伐 | 第41页 |
5.5 加大互联网保险监管力度 | 第41页 |
5.6 加大互联网保险的宣传力度 | 第41-42页 |
5.7 促进互联网保险专业人才建设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