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3页 |
1.1 高粱及高粱靶斑病 | 第11-13页 |
1.1.1 高粱 | 第11-12页 |
1.1.2 高粱靶斑病 | 第12-13页 |
1.2 高粱靶斑病病原菌--平脐蠕孢菌 | 第13-14页 |
1.2.1 平脐蠕孢菌的分生孢子和菌丝形态 | 第13页 |
1.2.2 平脐蠕孢菌的生物特性 | 第13-14页 |
1.3 平脐蠕孢菌毒素--蛇孢菌素简介 | 第14-20页 |
1.3.1 蛇孢菌素化合物的分布、种类及性质 | 第14-15页 |
1.3.2 蛇孢菌素化合物的合成 | 第15-17页 |
1.3.4 蛇孢菌素化合物的作用 | 第17-20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23页 |
2.1.2 植物材料 | 第23页 |
2.1.3 培养基 | 第23-24页 |
2.1.4 主要试剂、溶液及购买的试剂盒 | 第24页 |
2.1.5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39页 |
2.2.1 菌株活化和培养 | 第25页 |
2.2.2 诱导产孢 | 第25页 |
2.2.3 分生孢子的收集 | 第25页 |
2.2.4 植物材料的种植及病原菌的接种 | 第25-26页 |
2.2.5 显微观察高粱靶斑病菌在不同寄主表皮细胞的侵染情况 | 第26-27页 |
2.2.6 洛伐他汀处理后病原菌致病性的观察实验 | 第27页 |
2.2.7 洛伐他汀与蛇胞菌素共处理后病原菌致病性及菌丝侵染情况的观察实验 | 第27-28页 |
2.2.8 创伤接种情况下病原菌致病性的观察实验 | 第28页 |
2.2.9 LC-MS/MS测定洛伐他汀处理对毒素种类及含量的影响 | 第28-30页 |
2.2.10 毒素处理对高粱叶片各项生理指标影响的测定 | 第30-33页 |
2.2.11 qRT-PCR测定不同条件下病原菌毒素合成关键酶编码基因(IPPI、FPPS、HMGR、GGPPS)的表达 | 第33-3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9-59页 |
3.1 高粱靶斑病菌在不同寄主表皮细胞中的侵染情况 | 第39-40页 |
3.1.1 高粱靶斑病菌在大麦叶表皮中的侵染情况 | 第39页 |
3.1.2 高粱靶斑病菌在洋葱内表皮中的侵染情况 | 第39-40页 |
3.1.3 高粱靶斑病菌在拟南芥和高粱叶表皮中的侵染情况 | 第40页 |
3.2 洛伐他汀处理对高粱靶斑病菌致病性的影响 | 第40-44页 |
3.2.1 不同浓度洛伐他汀处理对高粱靶斑病菌致病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2 不同时间洛伐他汀处理对高粱靶斑病菌致病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3 洛伐他汀与蛇胞菌素共处理对高粱靶斑病菌致病性的影响 | 第42页 |
3.2.4 洛伐他汀与蛇孢菌素共处理后病原菌菌丝侵染情况观察 | 第42-43页 |
3.2.5 洛伐他汀处理后病原菌在创伤接种条件下的致病性观察 | 第43-44页 |
3.3 LC-MS/MS检测毒素种类及洛伐他汀处理对其含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1 线性关系及检出限测定结果 | 第44页 |
3.3.2 回收率及精密度测定结果 | 第44-45页 |
3.3.3 实际样品测定 | 第45-46页 |
3.4 毒素对高粱叶组织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46-51页 |
3.4.1 毒素对高粱叶组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2 毒素对高粱叶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3 毒素对高粱叶组织抗氧化酶(SOD、CAT、APX)活性的影响 | 第48-51页 |
3.5 不同条件下毒素合成相关基因(IPPI/FPPS/GGPPS/HMGR)的表达 | 第51-59页 |
3.5.1 RNA和cDNA的电泳检测结果 | 第51-52页 |
3.5.2 不同PH、光照、温度条件下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52-56页 |
3.5.3 洛伐他汀处理对毒素合成关键酶编码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6-5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9-67页 |
4.1 高粱靶斑病菌在不同寄主表皮细胞的侵染 | 第59页 |
4.2 蛇孢菌素在高粱靶斑病病原菌致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机制 | 第59-61页 |
4.3 蛇孢菌素对高粱叶片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61-64页 |
4.4 蛇孢菌素代谢途径的复杂性 | 第64-6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