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19页 |
1.1 花色苷的研究 | 第13-18页 |
1.1.1 花色苷的化学结构和种类 | 第13-14页 |
1.1.2 花色苷的研究历程和进展 | 第14-16页 |
1.1.3 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 | 第16-18页 |
1.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8-19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3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9-22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19-20页 |
2.1.2 菌株和质粒 | 第20页 |
2.1.3 试验药品及试剂 | 第20页 |
2.1.4 主要试剂配制及RNA提取物品的处理 | 第20-21页 |
2.1.5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1-2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2-35页 |
2.2.1 桂花花瓣及叶片总RNA的提取 | 第22-23页 |
2.2.1.1 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总RNA | 第22-23页 |
2.2.1.2 Trizol法提取桂花总RNA | 第23页 |
2.2.2 总RNA质量检测 | 第23-24页 |
2.2.2.1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 | 第23-24页 |
2.2.2.2 紫外吸收法 | 第24页 |
2.2.3 反转录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24-25页 |
2.2.4 中间片段的扩增 | 第25-27页 |
2.2.4.1 引物的设计 | 第25页 |
2.2.4.2 PCR扩增 | 第25页 |
2.2.4.3 目的条带切胶回收 | 第25-26页 |
2.2.4.4 目的基因的连接与转化 | 第26页 |
2.2.4.5 目的基因的转化 | 第26-27页 |
2.2.4.6 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27页 |
2.2.4.7 中间片段的测序 | 第27页 |
2.2.5 5′序列的获得 | 第27-30页 |
2.2.6 3′序列的获得 | 第30页 |
2.2.7 全长拼接 | 第30页 |
2.2.8 OfCHS与OfDFR基因理化性质的分析 | 第30-31页 |
2.2.9 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2.2.10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2-34页 |
2.2.11 冻溶法转化农杆菌 | 第34页 |
2.2.12 拟南芥的转化、筛选与鉴定 | 第34-35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55页 |
3.1 总RNA的提取 | 第35页 |
3.2 OfCHS和OfDFR基因全长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35-52页 |
3.2.1 OfCHS基因全长的克隆 | 第35-37页 |
3.2.1.1 OfCHS基因中间片段的克隆 | 第35-36页 |
3.2.1.2 OfCHS基因全长的获得 | 第36-37页 |
3.2.2 OfCHS基因序列分析 | 第37-44页 |
3.2.2.1 OfCHS全长序列分析: | 第37-39页 |
3.2.2.2 OfCHS基因理化性质的分析 | 第39-44页 |
3.2.3 OfDFR基因全长的克隆 | 第44-47页 |
3.2.3.1 5′序列的获得 | 第44页 |
3.2.3.2 3′序列的获得 | 第44-45页 |
3.2.3.3 全长拼接 | 第45-47页 |
3.2.4 桂花OfDFR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7-52页 |
3.3 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 第52-54页 |
3.3.1 OfCHS、OfDFR在桂花不同器官及花期中的表达 | 第52-53页 |
3.3.2 OfCHS、OfDFR在在桂花不同品种花瓣的表达 | 第53-54页 |
3.4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54-55页 |
4 讨论 | 第55-57页 |
4.1 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的功能 | 第55-56页 |
4.2 查尔酮合成酶基因与桂花花色相关性的探究 | 第56页 |
4.3 二氢黄酮醇还原酶基因的功能 | 第56页 |
4.4 二氢黄酮醇还原酶基因与桂花花色相关性的探究 | 第56-57页 |
5 结论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