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森林可燃物研究 | 第13-17页 |
1.2.1 森林可燃物种类 | 第13-14页 |
1.2.2 森林可燃物负荷量研究 | 第14-16页 |
1.2.3 森林可燃物空间分布的研究 | 第16-17页 |
1.3 潜在林火行为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1 林火行为的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3.2 林火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 | 第18-19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9页 |
2.1 研究地概况 | 第20-24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1.2 地质、地形与水文 | 第20-21页 |
2.1.3 气候条件 | 第21页 |
2.1.4 土壤条件 | 第21页 |
2.1.5 森林资源概况 | 第21-22页 |
2.1.5.1 林地 | 第21-22页 |
2.1.5.2 蓄积 | 第22页 |
2.1.5.3 四旁树木 | 第22页 |
2.1.6 主要森林植被类型 | 第22-23页 |
2.1.7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3-24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5-29页 |
2.3.1 样地设置 | 第25-26页 |
2.3.2 林分调查 | 第26页 |
2.3.3 林分内可燃物调查 | 第26-27页 |
2.3.3.1 林内可燃物分类 | 第26-27页 |
2.3.3.2 冠层可燃物调查 | 第27页 |
2.3.3.3 地表可燃物调查 | 第27页 |
2.3.4 室内实验 | 第27-28页 |
2.3.4.1 林内可燃物负荷量的计算 | 第27-28页 |
2.3.4.2 林内可燃物含水率的计算 | 第28页 |
2.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6页 |
3.1 林分不同层次可燃物负荷量分析 | 第29-40页 |
3.1.1 赤松林不同层次可燃物负荷量分析 | 第29-30页 |
3.1.2 油松林不同层次可燃物负荷量分析 | 第30-32页 |
3.1.3 侧柏林不同层次可燃物负荷量分析 | 第32-33页 |
3.1.4 麻栎林不同层次可燃物负荷量分析 | 第33-34页 |
3.1.5 刺槐林不同层次可燃物负荷量分析 | 第34-36页 |
3.1.6 赤松×麻栎混交林不同层次可燃物负荷量分析 | 第36-37页 |
3.1.7 赤松×刺杉混交林不同层次可燃物负荷量分析 | 第37-38页 |
3.1.8 赤松×火炬松混交林不同层次可燃物负荷量分析 | 第38-40页 |
3.2 不同森林类型潜在火行为分析 | 第40-42页 |
3.2.1 不同森林类型可燃物负荷量差异性分析 | 第40-41页 |
3.2.2 不同森林类型潜在火行为分析 | 第41-42页 |
3.3 不同林分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及影响因子分析 | 第42-46页 |
3.3.1 不同林分地表可燃物负荷量特征分析 | 第42-44页 |
3.3.2 影响不同林型地表可燃物负荷量相关因子的分析 | 第44-46页 |
4 讨论 | 第46-49页 |
4.1 不同森林类型可燃物负荷量分布特点 | 第46页 |
4.2 不同森林类型潜在火行为 | 第46-47页 |
4.3 不同地表可燃物负荷量的影响因子 | 第47-48页 |
4.4 本研究中的不足 | 第48页 |
4.5 展望 | 第48-49页 |
5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