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收益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的评估和应用
|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1 绪论 | 第11-1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1.1 现实背景 | 第11-12页 |
| 1.1.2 学术背景 | 第12页 |
| 1.2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12-13页 |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思路框架 | 第13-14页 |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16页 |
| 2 文献综述及研究范围 | 第16-23页 |
| 2.1 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 第16-18页 |
| 2.1.1 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 | 第16页 |
| 2.1.2 知识产权的类型及本文研究范围界定 | 第16-17页 |
| 2.1.3 专利权的本质及特点探析 | 第17页 |
| 2.1.4 非专利技术的本质及特点探析 | 第17-18页 |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页 |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2.3 文献综述 | 第20-23页 |
| 3 技术型知识产权价值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 3.1 技术型知识产权价值的构成 | 第23-24页 |
| 3.2 技术型知识产权价值的实现路径 | 第24-25页 |
| 3.3 影响技术型知识产权价值的因素 | 第25-27页 |
| 3.3.1 技术因素 | 第25页 |
| 3.3.2 经济因素 | 第25-26页 |
| 3.3.3 法律因素 | 第26-27页 |
| 4 技术型知识产权评估的方法理论 | 第27-34页 |
| 4.1 知识产权评估的方法及其适用性 | 第27-30页 |
| 4.1.1 传统方法 | 第27-29页 |
| 4.1.2 创新方法 | 第29-30页 |
| 4.1.3 小结 | 第30页 |
| 4.2 收益法在技术型知识产权评估中的应用 | 第30-32页 |
| 4.2.1 收益法使用的难点 | 第30-31页 |
| 4.2.2 收益法存在问题的分析 | 第31-32页 |
| 4.3 收益法在技术型知识产权评估中改进的思路 | 第32-34页 |
| 5 技术型知识产权评估中的收益法改进 | 第34-48页 |
| 5.1 高企知识产权评估收益法使用现状和特点 | 第34-35页 |
| 5.2 收益周期确定的改进—剩余寿命的剖析 | 第35-39页 |
| 5.2.1 剩余寿命的表现形式 | 第36页 |
| 5.2.2 整体剩余寿命的分析—基于生存曲线构建 | 第36-38页 |
| 5.2.3 存续期间测评体系 | 第38-39页 |
| 5.3 预期收益确定的改进—动态分成率构建 | 第39-43页 |
| 5.3.1 关于收益口径和预期收益的计算方法 | 第39-40页 |
| 5.3.2 动态分成率构建 | 第40-43页 |
| 5.4 折现率的动态改进 | 第43-48页 |
| 5.4.1 折现率概况 | 第43-44页 |
| 5.4.2 技术型知识产权的风险特征 | 第44页 |
| 5.4.3 动态折现率的改进思路 | 第44-45页 |
| 5.4.4 企业整体风险计算 | 第45-46页 |
| 5.4.5 技术型知识产权特有风险计算 | 第46-48页 |
| 6 案例分析 | 第48-63页 |
| 6.1 案例简介 | 第48-51页 |
| 6.1.1 委托方与资产占有方简介 | 第48-49页 |
| 6.1.2 “煤焦油加氢制清洁燃料油”专利简介 | 第49-50页 |
| 6.1.3 评估要素的选择 | 第50-51页 |
| 6.2 改进收益法对项目的评估 | 第51-61页 |
| 6.2.1 项目的经济分析 | 第51-52页 |
| 6.2.2 价值评估及计算过程 | 第52-61页 |
| 6.2.3 评估结论 | 第61页 |
| 6.3 改进收益法适用性分析 | 第61-63页 |
| 7 结论及建议 | 第63-65页 |
| 7.1 结论 | 第63页 |
| 7.2 不足及展望 | 第63-64页 |
| 7.3 建议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 作者简历 | 第67-69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