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5-18页 |
第2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路由协议 | 第18-30页 |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 | 第18-22页 |
2.1.1 WSN节点的组成 | 第19页 |
2.1.2 WSN的特点 | 第19-20页 |
2.1.3 WSN协议体系 | 第20-21页 |
2.1.4 WSN的受限性和挑战 | 第21-22页 |
2.2 路由协议概述 | 第22-24页 |
2.2.1 路由路径 | 第22页 |
2.2.2 路由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2.2.3 路由协议设计要求 | 第23-24页 |
2.3 WSN路由协议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2.3.1 以数据为中心的路由协议 | 第24-25页 |
2.3.2 基于地理位置的路由协议 | 第25-26页 |
2.3.3 可靠路由协议 | 第26-27页 |
2.3.4 分层路由协议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基于分层簇间自适应通信方式的路由协议 | 第30-50页 |
3.1 系统模型 | 第30-32页 |
3.1.1 网络模型 | 第30-31页 |
3.1.2 能量消耗模型 | 第31页 |
3.1.3 相关定义 | 第31-32页 |
3.2 RHICAC协议的设计 | 第32-43页 |
3.2.1 分层网络通信模型 | 第33页 |
3.2.2 分层网络中节点成簇策略 | 第33-36页 |
3.2.3 层间簇首虚拟连接策略 | 第36-37页 |
3.2.4 层间簇首自适应通信策略 | 第37-42页 |
3.2.5 路由维护策略 | 第42-43页 |
3.3 RHICAC协议的实现 | 第43-44页 |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3.4.1 网络生存周期 | 第45-46页 |
3.4.2 网络时延 | 第46-47页 |
3.4.3 网络的能量均衡性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基于节点能量补充的层间簇头负载均衡路由协议 | 第50-64页 |
4.1 系统模型 | 第50-51页 |
4.2 LRPNESCL路由协议 | 第51-58页 |
4.2.1 节点能量补充策略 | 第51-53页 |
4.2.2 层间簇头负载均衡策略 | 第53-56页 |
4.2.3 LRPNESCL的实现 | 第56-58页 |
4.3 仿真实验 | 第58-62页 |
4.3.1 链路质量评估中参数分析 | 第58-59页 |
4.3.2 网络生存周期 | 第59-60页 |
4.3.3 网络负载均衡性 | 第60-61页 |
4.3.4 网络能量效率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64-65页 |
5.2 未来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