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中国学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蒙古国学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20页 |
1.3.1 论文结构与思路 | 第17-18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2 理论基础分析 | 第20-26页 |
2.1 投资环境理论 | 第20-23页 |
2.1.1 投资环境概念 | 第20页 |
2.1.2 投资环境的特征 | 第20-21页 |
2.1.3 投资环境的构成要素 | 第21-22页 |
2.1.4 建立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22-23页 |
2.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第23-26页 |
2.2.1 国别冷热比较法 | 第23-24页 |
2.2.2 投资环境等级评分法 | 第24-25页 |
2.2.3 投资障碍分析法 | 第25-26页 |
3 中国企业对蒙古的直接投资环境与现状分析 | 第26-40页 |
3.1 中国企业对蒙直接投资发展历史 | 第26-29页 |
3.1.1 中国对蒙直接投资发展速度与规模 | 第26-28页 |
3.1.2 中国对蒙直接投资结构 | 第28-29页 |
3.2 中国企业对蒙直接投资现状 | 第29-33页 |
3.2.1 中国企业对蒙直接投资发展规模 | 第29-30页 |
3.2.2 中国企业对蒙直接投资模式 | 第30-31页 |
3.2.3 对蒙直接投资地区分布 | 第31-32页 |
3.2.4 对蒙直接投资产业结构 | 第32-33页 |
3.3 中国企业对蒙直接投资外部环境分析 | 第33-40页 |
3.3.1 蒙古国政治环境特征 | 第33-34页 |
3.3.2 蒙古国经济环境特征 | 第34-37页 |
3.3.3 蒙古国法律环境特征 | 第37-39页 |
3.3.4 蒙古国社会文化环境特征 | 第39-40页 |
4 中国企业对蒙直接环境评价 | 第40-47页 |
4.1 评价原则与指标选择 | 第40-42页 |
4.1.1 国际投资环境定义 | 第40页 |
4.1.2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 第40-41页 |
4.1.3 评价指标标准和评分值确定 | 第41-42页 |
4.2 评价模型与方法 | 第42-45页 |
4.2.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向量的原理 | 第42-43页 |
4.2.2 确定判断矩阵 | 第43-45页 |
4.3 评价结果 | 第45-47页 |
4.3.1 模型检验 | 第45-46页 |
4.3.2 评价结论 | 第46-47页 |
5 中国企业对蒙直接投资环境问题与成因 | 第47-52页 |
5.1 中国企业对蒙直接投资的问题 | 第47-49页 |
5.1.1 投资规模较小 | 第47-48页 |
5.1.2 投资产业结构单一 | 第48-49页 |
5.1.3 投资地域过度集中 | 第49页 |
5.2 环境因素导致中国企业对蒙直接投资问题的原因 | 第49-52页 |
5.2.1 政治环境限制了中国企业对蒙投资 | 第49-50页 |
5.2.2 蒙古经济机构单一导致中国对蒙古投资机构失衡 | 第50页 |
5.2.3 蒙古法律环境多变让中国企业投资望而却步 | 第50-51页 |
5.2.4 蒙古国社会治安混乱对中资企业带来风险 | 第51-52页 |
6 促进中国企业对蒙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 第52-56页 |
6.1 对蒙古国政府层面的建议 | 第52-53页 |
6.1.1 促进中蒙两国政治文化交流 | 第52页 |
6.1.2 加强蒙古国基础设施建设 | 第52-53页 |
6.1.3 完善蒙古国投资法律法规 | 第53页 |
6.1.4 建设中蒙两国企业有效对接平台 | 第53页 |
6.2 对中方企业层面的建议 | 第53-56页 |
6.2.1 尊重蒙古当地风俗文化 | 第53-54页 |
6.2.2 加强对蒙投资的技术投入 | 第54页 |
6.2.3 提高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的能力 | 第54页 |
6.2.4 充分利用"一带一路"与"草原之路"经济走廊建设的对接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