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2-6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2-15页 |
(一)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面临着挑战 | 第12-13页 |
(二) 蒙古英雄史诗活态传承遇到了危机 | 第13页 |
(三)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对教育提出诉求 | 第13-14页 |
(四) 文化大数据带来教育传承方式的变革 | 第14-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6-17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7-43页 |
(一) 关于蒙古英雄史诗的研究 | 第17-31页 |
(二) 关于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研究 | 第31-37页 |
(三) 关于文化大数据的研究 | 第37-43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43-49页 |
(一) 蒙古英雄史诗 | 第43-46页 |
(二) 教育传承 | 第46-47页 |
(三) 文化大数据 | 第47-49页 |
五、研究设计 | 第49-57页 |
(一) 理论基础 | 第49-55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55-56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56-57页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57-60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57-58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58-60页 |
第一章 蒙古英雄史诗的历史演变 | 第60-76页 |
一、蒙古英雄史诗产生的文化生态背景 | 第60-64页 |
(一) 蒙古英雄史诗产生的自然地域环境 | 第61-62页 |
(二) 蒙古英雄史诗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 | 第62-63页 |
(三) 蒙古英雄史诗产生的宗教信仰环境 | 第63-64页 |
二、传统蒙古英雄史诗形成的历史脉络 | 第64-68页 |
(一) 初创阶段:氏族瓦解时期的单篇型蒙古英雄史诗 | 第65-66页 |
(二) 发展阶段:阶级分化时期的串联复合型蒙古英雄史诗 | 第66-67页 |
(三) 繁荣阶段:封建割据时期的并列复合型蒙古英雄史诗 | 第67-68页 |
三、变异蒙古英雄史诗发展的历史进程 | 第68-76页 |
(一) 蒙古英雄史诗发生变异的原因 | 第69-70页 |
(二) 蒙古英雄史诗变异的具体表现 | 第70-72页 |
(三) 变异史诗的历史演变阶段 | 第72-76页 |
第二章 蒙古英雄史诗对民族发展的文化价值与教育意义 | 第76-90页 |
一、共生关系:民族文化发展与民族文化教育 | 第76-80页 |
(一) 共生是各民族间和谐稳定的发展样态 | 第77-78页 |
(二) 共生是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的文化形态 | 第78-79页 |
(三) 民族教育强化民族发展与民族文化的共生共荣 | 第79-80页 |
二、文化价值:蒙古英雄史诗满足民族教育发展的文化需求 | 第80-85页 |
(一) 蒙古民族历史研究价值 | 第81-82页 |
(二) 蒙古民族艺术审美价值 | 第82-83页 |
(三) 蒙古民族心理认同价值 | 第83-84页 |
(四) 蒙古民族文化教育价值 | 第84-85页 |
三、教育意义:蒙古英雄史诗满足民族文化发展的教育需求 | 第85-90页 |
(一) 满足蒙古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生活的精神需求 | 第85-86页 |
(二) 满足蒙古民族认同意识的培养需求 | 第86-87页 |
(三) 促进蒙古民族地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 第87页 |
(四) 促进蒙古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稳定 | 第87-90页 |
第三章 蒙古英雄史诗的主要内容与表演形式 | 第90-110页 |
一、蒙古英雄史诗的主要内容和形态特征 | 第90-100页 |
(一) 内容主题 | 第90-94页 |
(二) 角色形象 | 第94-95页 |
(三) 结构布局 | 第95-97页 |
(四) 文本形态 | 第97-98页 |
(五) 音乐特征 | 第98-100页 |
二、主要作品中的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 | 第100-106页 |
(一) 传统史诗演唱曲目《红色勇士谷诺干》 | 第101-104页 |
(二) 本子故事说唱曲目《青史演义》 | 第104-106页 |
三、蒙古英雄史诗的表演形式 | 第106-110页 |
(一) 蒙古英雄史诗的表演主体 | 第106-107页 |
(二) 蒙古英雄史诗的表演语境 | 第107页 |
(三) 蒙古英雄史诗的表演行为 | 第107-110页 |
第四章 蒙古英雄史诗文化生态模式的嬗变及其教育传承形式 | 第110-130页 |
一、蒙古英雄史诗文化生态的单一传统模式 | 第111-119页 |
(一) 艺术流派 | 第111-116页 |
(二) 艺人生活 | 第116-119页 |
二、蒙古英雄史诗文化生态模式的现代多元转变 | 第119-122页 |
(一) 史诗内容由民族英雄故事向蒙汉融合故事转变 | 第120-121页 |
(二) 艺人角色由职业化向大众化转变 | 第121页 |
(三) 传播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 第121-122页 |
三、蒙古英雄史诗的教育传承形式 | 第122-130页 |
(一) 师徒式传承 | 第122-125页 |
(二) 社会载体式传承 | 第125-130页 |
第五章 蒙古英雄史诗受众群体的调查及其教育传承面临的困境 | 第130-158页 |
一、蒙古英雄史诗受众群体现状调查的研究方案 | 第130-133页 |
(一) 研究范围与样本选取 | 第130-132页 |
(二) 调查设计与统计方法 | 第132页 |
(三) 研究过程与实施进展 | 第132-133页 |
二、蒙古英雄史诗受众群体现状调查的结果与讨论 | 第133-150页 |
(一) 艺人和中老年听众对蒙古史诗文化的认知与态度 | 第133-136页 |
(二) 文化部门工作者们对蒙古史诗文化的认知与态度 | 第136-138页 |
(三) 年轻人群体对蒙古史诗文化的认知与态度 | 第138-147页 |
(四) 对蒙古英雄史诗受众群体现状调查结果的讨论 | 第147-150页 |
三、蒙古英雄史诗教育传承困境的主要表现 | 第150-152页 |
(一) 传统师徒式传承的困境 | 第150-151页 |
(二) 现代社会载体传承的困境 | 第151-152页 |
四、蒙古英雄史诗教育传承困境的成因分析 | 第152-158页 |
(一) 蒙古英雄史诗所具有的特殊性 | 第152-154页 |
(二) 社会多元文化的不利影响 | 第154-158页 |
第六章 基于文化大数据背景下蒙古英雄史诗的现代教育传承方式 | 第158-170页 |
一、蒙古英雄史诗教育传承的总体规划 | 第158-161页 |
(一) 开放式平台系统 | 第159-160页 |
(二) 自循环服务体系 | 第160-161页 |
(三) 可持续教育传承愿景 | 第161页 |
二、蒙古英雄史诗教育传承的支撑要素 | 第161-166页 |
(一) 数字图书馆专题数据库 | 第162页 |
(二) 特色专题网站 | 第162-163页 |
(三) 数字博物馆 | 第163-164页 |
(四) 移动学习端 | 第164-165页 |
(五) 微课程设计 | 第165页 |
(六) 教育游戏 | 第165-166页 |
三、蒙古英雄史诗教育传承与创新的路径选择 | 第166-170页 |
(一) 建立文化遗产数据库,拓展校本课程的教学资源 | 第167页 |
(二) 利用媒介传播方式,发展学校与社区开放互动式教学 | 第167-168页 |
(三) 构建文化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文化资源与教育传承对接 | 第168-170页 |
余论 | 第170-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82页 |
附录 | 第182-216页 |
致谢 | 第216-21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