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1 农业非点源污染 | 第14-15页 |
1.2 水体富营养化 | 第15页 |
1.3 农田氮磷流失 | 第15-17页 |
1.3.1 氮磷流失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1.3.2 合溪水库集雨区氮磷流失现状 | 第17页 |
1.4 水质富营养化研究机理 | 第17-20页 |
1.4.1 水质监测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2 水质评价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4.3 水质预警系统 | 第19-20页 |
1.5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合溪水库集雨区不同农地利用下径流氮流失特征研究 | 第22-33页 |
2.1 前言 | 第2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2.1 研究区概况 | 第22-23页 |
2.2.2 实验设计与处理 | 第23页 |
2.2.3 径流样品采集及分析 | 第23-24页 |
2.2.4 数据分析 | 第2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2页 |
2.3.1 合溪水库集雨区不同农地利用径流特征 | 第24-25页 |
2.3.2 合溪水库集雨区不同农地利用径流氮素流失特征 | 第25-29页 |
2.3.3 不同农地利用单位面积径流年均不同形态N流失通量及其组成特征 | 第29-32页 |
2.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合溪水库集雨区不同农业利用方式对耕地土壤流失及其径流磷素流失的影响 | 第33-43页 |
3.1 前言 | 第33-3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4页 |
3.2.1 样品采集及分析 | 第34页 |
3.2.2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3.3.1 合溪水库集雨区不同农地利用径流特征 | 第34-35页 |
3.3.2 合溪水库集雨区不同农地利用径流磷素流失特征 | 第35-38页 |
3.3.3 不同农地利用农地类型土壤流失量动态特征 | 第38-39页 |
3.3.4 不同农地单位面积土壤流失通量、不同形态P流失通量及其组成特征 | 第39-41页 |
3.4 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合溪水库集雨区苗木地不同施肥管理模式对其径流氮素流失的影响 | 第43-56页 |
4.1 前言 | 第43-4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4.2.1 研究区概况 | 第44页 |
4.2.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第44页 |
4.2.3 采样及测定方法 | 第44-45页 |
4.2.4 数据分析 | 第4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4页 |
4.3.1 合溪水库集雨区降雨特征 | 第45-46页 |
4.3.2 不同施肥管理模式下合溪水库集雨区苗木地径流特征 | 第46-47页 |
4.3.3 合溪水库集雨区不同施肥管理模式苗木地径流氮素流失特征 | 第47-52页 |
4.3.4 不同施肥管理模式下单位面积苗木地径流年均不同形态N流失通量及其组成特征 | 第52-54页 |
4.4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合溪水库集雨区苗木地不同施肥管理模式对共径流磷素流失的影响 | 第56-66页 |
5.1 前言 | 第56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5.2.1 研究区概况 | 第56页 |
5.2.2 径流水样采集及分析方法 | 第56-57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7-64页 |
5.3.1 不同施肥管理模式对合溪水库集雨区苗木地径流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5.3.2 合溪水库集雨区不同施肥管理模式苗木地径流磷素流失特征 | 第58-62页 |
5.3.3 不同施肥管理模式苗木地径流年均不同形态磷流失通量及其组成特征 | 第62-64页 |
5.4 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合溪水库水质状况及其水质预测预警系统初探 | 第66-91页 |
6.1 前言 | 第66-67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67-70页 |
6.2.1 研究区概况 | 第67页 |
6.2.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第67-69页 |
6.2.3 样品采集 | 第69页 |
6.2.4 样品测定方法 | 第69页 |
6.2.5 数据分析 | 第69-70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70-88页 |
6.3.1 合溪水库水质和藻类生长年度时空变化特征 | 第70-73页 |
6.3.2 合溪水库藻类生长(叶绿素a)影响因子回归分析 | 第73-77页 |
6.3.3 合溪水库藻类生长(蓝藻密度)影响因子回归分析 | 第77-80页 |
6.3.4 合溪水库藻类及蓝藻预警体系模型建立 | 第80-85页 |
6.3.5 合溪水库水质藻类生长预警对策 | 第85-88页 |
6.4 小结 | 第88-91页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91-94页 |
7.1 结论 | 第91-92页 |
7.2 创新点 | 第92页 |
7.3 展望 | 第92-94页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